靖西农村各乡都有传统歌圩日,附近乡村男女老幼到歌圩凑热闹,男女青年精心打扮入歌场。歌圩之日成千上万原已相识的男女青年赶第一歌圩时,男的带来饼糕,女的带来白布底鞋相互赠送,然后对歌。未曾相识的男女,先是漫无边际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对唱。歌词随编随唱,以显示歌才。对歌从白天唱到深夜,从深夜唱到天明尚歌兴未犹。歌圩期间,人们还制成五色糯米饭食用,以添节日气氛。有的还举行演戏、抛绣球、抢花炮等活动。插秧对歌,是另一种歌圩形式。每年到插秧季节,田多的家有请六七十名女青年来帮插秧,男青年便慕名而来对歌。同德乡东塘村有请到五六百名女青年的,新靖镇那足村有请近千名的。白天,女青年头戴黄色油竹笠,身穿黑衣,腰扎白绳在田里插秧。田埂上站满头戴贵州帽(工艺精细,相传贵州传入)、身穿白衬衣的男青年,空旷地上摆卖的米粉几十摊。女青年边插秧边和男青年对歌,收工后,一直对歌到天亮。由于一些地方歌圩出现赌博、械斗现象,国民政府为了禁赌和防止械斗,也曾有过革除歌圩,禁唱山歌的通知,但悠久的传统是革不掉禁不住的。解放后1950至1959年,歌圩得到有组织地开展,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到1960年片面地认为成千上万男女青年聚集唱山歌,影响集体生产,于是封禁歌圩不准唱山歌。到1970年,认为男女唱山歌耍风流,有伤风俗,影响家庭和睦,更是严加查禁。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才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