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报乡邻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大新政府网 2017-08-18 03:40:30 点击:5058

一双旧皮鞋,一身旧军装,虽然已经82岁了依然腰杆笔挺。他叫黄建新,曾任解放军某部后勤处长,现住南宁。黄建新原籍大新县硕龙镇巷口村,为了回报家乡的哺育之恩,退休之后他先后拿出10多万元积蓄帮助村里建设集体活动场所、接济家庭困难的村民。黄建新真心实意为村里做事,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援建集体活动场所
  黄建新出生于1935年,从小没有父亲,母亲生下他后就改嫁了,他是靠吃村民的“百家饭”长大的。16岁那年黄建新入伍,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回报乡亲们的恩情。他说,如果没有这些淳朴善良的村民,自己恐怕早就饿死了。
  “八一”建军节要到了,在当地村民的邀请下,记者赶往黄建新的家乡。走进巷口村,首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高的村委会办公楼,右边建有一座带铁棚的大舞台,铁棚下还安装多台吊扇。村干部赵勇韬说,这里原先是一个斜坡,黄建新个人出资把土地平整之后,才向各级政府申请资金建成舞台。
  整个舞台以及前面的水泥空地,与周边有一米多高的落差,为了防止孩子们不小心坠落,还安装了漂亮的金属围栏。在舞台的另一侧,砌有一排炉灶,连同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全都由黄建新个人出资完成,先后花了10多万元。
  赵勇韬说,以前村民办喜事,酒席只能摆放在各家房前屋后,场地狭小不说,还到处砌炉灶、丢垃圾。自从这个大舞台落成之后,村里的大小活动,如村民大会、文艺表演、婚礼宴席等,统一在这里举办。
  带头整治环境卫生
  在黄建新的推动下,巷口村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候车亭等基础设施。黄建新发现,虽然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是村民不注重保护环境,不讲究卫生。
  譬如,原本只有3米宽的村道,不少村民为了自家方便,就随意侵占。为此,当地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要求村民自行清理,但收效甚微。黄建新亲自出马,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原来,巷口村之前一直不富裕,几十年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接受过黄建新的资助,如今见到已经80多岁的老人亲自上门,顿时感到羞愧难当,哪里还好意思怠慢。
  黄建新在巷口村没有住房,有个远房侄子长期外出务工,他每次回乡都是借住在侄子家。为了改变村民不注重卫生的习惯,黄建新以身作则,把侄子家门前的垃圾、杂草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每天早早起床,扛起一把大笤帚清扫村道。在村道两旁居住的村民,看到黄建新一路清扫到自家门前,赶忙红着脸冲上前去抢他手中的笤帚打扫。
  平时,黄建新走在村里,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二话不说就弯腰去拾。渐渐地,村民谁也不好意思再乱丢垃圾了,巷口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开设讲坛传播美德
  以前,巷口村赌博和吸毒蔓延。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后,不少人没日没夜地聚集在一起酗酒、赌钱,还有人沾染上毒品。有个村民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媳妇不孝敬老人,辱骂殴打公婆成为家常便饭,在村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对村里这些事情,黄建新很着急,主动找到村委会,与村干部一起召开村民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并提出在屯级的文化活动室开设道德讲坛,自己担任主讲,对村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村民弘扬中华民族道德,遵守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黄建新以案说法,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巷口村多年来没有违法犯罪案件发生。黄建新还上门说服教育那家不孝顺的儿媳,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愿意用实际行动弥补以前的过错,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看待。
  在舞台的入口处,两侧贴有一副黄建新书写的对联:“走红军路发扬革命光荣传统,边防安宁民族团结人民幸福。”黄建新说:“退休后我时常想完成自己的心愿,那就是发挥余热,为家乡和群众多做些实事,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梁桂花  赵玉清  梁婷)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