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乡平良村位于大新县东北部,下辖平良、弄佐、板仲等10个自然屯,共有农户562户2557人。其中,贫困户143户631人。全村耕地不到2000亩,人均不足1亩,土地零散、收益低,农业基础薄弱,无特色增收产业,群众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属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村。然而在这个贫困村飞来了一只脱贫致富“领头雁”,让这个原本贫困发展滞后的小村庄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2015年10月,黄忠繁担任平良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以来,不畏艰难,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帮扶项目、着力解决农村实际困难。一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开工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起步顺利,平良这一“空心村”重新焕发出活力,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驻村调研,谋划发展路
思路决定出路,到任后,他始终铭记组织的重托,弯下身子、融入群众,努力探索脱贫路子。为摸清家底,他起早贪黑,走村串户,与党员、群众打成了一片,对全村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刻认识。2016年初,他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提出了“强基础、兴产业、重扶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建立了项目库,为全面推进该村的脱贫工作明确了思路、时间、目标和任务。对此,村党支部书记陆日荣说:“以前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年到头都不知道都干什么。自治区来的第一书记就是厉害,这下子我们工作有目标了,有带路人了”。
抓好基础建设,解决发展关键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条亘古未变的信条,黄忠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危桥险坝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该村的发展瓶颈,也是群众最关心、受惠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为争取到行业部门的项目安排,他多次奔走在县各部门之间。一些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每次看到他,就半开玩笑地说:“黄书记,你又来了,不给你安排项目看来你要在我们这里上班啊”。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下,2016年平良村水利、道路等项目投入100多万元,2017年即将开工项目300多万元。基础设施项目不停开工建设,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发自内心地说:这个书记会真干事,干实事。基础项目落地,让村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发展的前景,黄书记的实干名声也渐渐传到了各个村屯。
发展产业,拓宽稳增收渠道
黄忠繁始终认为,特色优势产业是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根本,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尽快发展起产业,他不等不靠,按照“种养结合,平台带动”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但是当时许多群众纷纷不理解,表示推广的产业项目行不通,但是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与党员群众做思想工作。
2016年9月24日,黄忠繁因高强度工作和劳累,出现脑血管病复发不得不住院治疗。那逐屯派群众代表专程到南宁看望他时,看着他仍惦记着田螺养殖项目等村里大大小小工作,深受感动地说:第一书记这么负责任,我们跟他干定了。
在后盾单位自治区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他坚持先解决销售渠道再设计产业项目,推动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鼓励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设立股份合作社,吸纳致富能人带头、贫困户共搞特色增收产业。2016年底全村已完成40亩芒果、茂谷柑种植示范项目,新增的40多亩采摘园即将种植;第一批田螺生态养殖试养项目取得成功,40亩田螺高密度养殖示范基地开工建设,正在争取实施200多亩稻田养螺项目;生猪养殖基地建成,生猪存栏达300多头。产业稳步推进,让不少群众看到了希望,纷纷入股加盟,黄书记也一刻没有消停,积极去联系客商,拓宽销售渠道。
抓好党建,焕发党组织活力
“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每个党员就像堡垒上的旗子,引领广大群众跟着组织走、向先锋模范学习。”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在黄书记看来是最贴切的。
驻村以后,他始终重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每次召开支部大会他时常对党员们说,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群众跟不跟你走,就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是否有信心把这面旗扯起来。他“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这一工作理念,组织开展“四抓”党建活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亲自为广大党员讲党课,鼓励优秀党员带头搞产业,坚持每季度做好党务村务公开,开好“固定党日+”等活动,把党建工作与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平良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并涌现出不少党员致富带头人,有效带动了35户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
平良村老党员冯结初感慨谈到,“往时缴纳党费不积极、不规范,黄书记在‘固定党日+’活动提出明确标准后,大家都能按时缴纳,让党组织生活更加规范了。”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黄忠繁用来勉励的一句话。2017年春节前两天,他仍在村里召开土地流转群众大会,妻子心里有埋怨,负气地说他在乡下过年不要回来了。但他心里却放心不下群众的事情,虽然愧对了家人太多,但是他觉得组织交给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黄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