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2011—2015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为优化我县学校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突出发展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当前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结构的客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中17所,小学145所(其中县直小学1所,县城小学4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村完全小学22所,非完全小学105所),教学点90个。在校高中生2768人,职校生1881人(成人在职1335人,全日制学生546人),初中生8340人,小学生20278人。
全县现有教职员工2987人,其中,公办教师2074人,聘用制教师805人,工人108人;有专任教师2721人,其中,职校专任教师51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97,初中专任教师610人,小学专任教师182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0人。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区学校数量明显不足,而农村学校生源逐步减少,特别是初中学校难于产生规模效益,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突出的表现为:一是进城求学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城区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县城学校人满为患,班额严重超标。实验中学平均每班61人,超标22%;桃城一中平均每班60.8人,超标21.6%;桃城一小平均每班56.4人,超标25.3%;桃城二小平均每班57.8人,超标28.4%;桃城三小平均每班55.8人,超标24%;桃城四小平均每班58.2人,超标30.4%。二是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乡镇初中在校学生不足250人的有8所(土湖中学113人,硕龙中学168人,振兴中学174人,恩城中学180人,龙门中学203人,堪圩中学221人,福隆中学229人,那岭中学236人),占全县初中学校总数的47%;村完小在校生不足50人的有68所,教学点在校生10人以下的有50个。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综合评估在300分以下的有9所,占全县初中学校总数的53%,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择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县城中小学校舍面积增长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被挤占用于教室来缓解学生就读压力。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设施落后、设备缺乏,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师资队伍失衡,学科配备不合理。因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和课程开设科目多等原因,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虽总数超编,但在职教师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短缺;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素质编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造成严重影响。为彻底改变全县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教师短缺、办学效益低的局面,我县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为目标,科学规划全县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根据全县人口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县一盘棋长远地规划,要同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全县城乡总体发展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整合资源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四个集中”原则,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
(三)循序渐进原则。先建后并,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逐年推进。当前要优先考虑县城中小学校新建和扩建的规划和建设。
(四)资源节约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在现有学校基础上扩建、改建,以节约教育资源。
(五)标准化建设原则。无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的学校,均按照自治区标准化学校(高中为示范性学校)的标准一次性规划到位,分步实施。
(六)均衡发展原则。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工作目标
(一)到2015年,基本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城镇小学、乡镇中心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0人;村小学班额不少于20人,班额少于15人的举办复式教学班。
(二)到2015年,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新建学校严格按照自治区《农村普通中小学办学标准》进行建设,逐年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按标准进行改建。
(三)学校布局合理。走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四)教师队伍精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专任教师队伍。
(五)教育质量提升。全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努力,使城区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五、调整方案
(一)普通高中。预计2015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为5300—6000人。
1.大新县大新中学
原址扩建,规模60班,容纳学生3000人。
2.大新县民族高中。征地23亩,原址扩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400人。
(二)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0年全县初中在校生8794人,预计到2015年全县初中在校生为10000—11000人,在城区设置3所初中,在雷平镇、全茗镇、榄圩乡各设1所初中,在下雷镇、硕龙镇各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可满足全县需要。
1.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在华侨经济管理区内新建。规模54班,容纳学生2700人。
2.大新县实验中学。征地30亩,原址扩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400人。
3.大新县桃城一中。原址改建,规模36班,容纳学生1800人。
4.大新县雷平中学。原址扩建,规模30班,容纳学生1500人。
5.大新县全茗中学。原址改建,规模12班,容纳学生600人。
6.大新县榄圩中学。原址改建,规模15班,容纳学生650人。
7.大新县下雷九年一贯制学校。下雷中学和下雷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下雷中学原址改建,规模27班(小学15班,初中12班),容纳学生1400人。
8.大新县硕龙九年一贯制学校。硕龙镇中学和硕龙镇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硕龙镇中学原址改建,规模20班(小学14班,初中6班),容纳学生900人。
(三)城区小学。
1.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原址改建。规模46班,容纳学生2070人。
2.大新县桃城第二小学,原址改建。规模48班,容纳学生2160人。
3.大新县桃城镇第四小学,在职工宿舍楼后面扩建,由县政府协调残联置换用地,无偿划拨。规模42班,容纳学生1890人。
4.大新县桃城镇北三小学,征地20亩,原址扩建。规模42班,容纳学生1890人。
5.大新县华侨农场小学并入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保留1至3年后逐渐并入桃城第一、第二小学。规模6个班,每个年级1个班。
6.大新县桃城镇第三小学,原址改建。规模12班,容纳学生540人。
(四)乡镇小学。
各乡镇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原则上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上学,除雷平镇车站小学、振兴小学、下雷镇土湖小学保留一至六年级外,全县其余的村小学仅保留低年级教学班,学生数不足15人的教学点一律撤并。在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80%以上。
(五)特殊教育学校。
新建,由县政府无偿划拨建设用地12亩,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规模10个班,在校生100人,即可满足全县特殊人群教育需要。
六、调整后教育资源的使用
(一)学校校产的使用。
为确保学校调整后,校产不浪费不流失,并能充分发挥应用的效益,撤并后的学校校产使用作如下调整:
1.雷平镇振兴中学撤并后,将学校改建为雷平镇振兴小学。原振兴完小校址改建为行政村公办独立幼儿园。
2.下雷镇土湖中学撤并后,将学校改建为下雷镇土湖小学。原土湖完小校址改建为行政村公办独立幼儿园。
3.下雷镇中学改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原下雷镇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下雷镇中心幼儿园。
4.硕龙镇中学改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原硕龙镇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硕龙镇中心幼儿园。
5.恩城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恩城乡中心小学使用。原恩城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恩城乡中心幼儿园。
6.龙门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龙门乡中心小学使用。原龙门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龙门乡中心幼儿园。
7.昌明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昌明乡中心小学使用。原昌明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昌明乡中心幼儿园。
8.福隆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福隆乡中心小学使用。原福隆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福隆乡中心幼儿园。
9.五山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五山乡中心小学使用。原五山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五山乡中心幼儿园。
10.那岭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那岭乡中心小学使用。原那岭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那岭乡中心幼儿园。
11.宝圩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宝圩乡中心小学使用。原宝圩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宝圩乡中心幼儿园。
12.堪圩乡中学撤并后,校产移交给堪圩乡中心小学使用。原堪圩乡中心小学校址改建为堪圩乡中心幼儿园。
(二)教师资源的使用。
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资源作如下使用:初中教师通过竞聘选调,择优安排到并入学校任教;部分教师安排到小学任教,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后安排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充实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七、实施步骤
(一)2011年秋季学期,将雷平镇振兴中学撤并入雷平中学,下雷镇土湖中学撤并入下雷中学,龙门乡中学二、三年级撤并入桃城一中、恩城乡中学二、三年级撤并入大新县实验中学。
(二)2011年秋季学期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开始招收五山乡、那岭乡、龙门乡、昌明乡、福隆乡、恩城乡、农场小学、桃城镇北三、黎明、松洞、社隆等村小学的毕业生。五山乡中学、那岭乡中学、昌明乡中学、福隆乡中学停止招收新生。
(三)2011年秋季学期,宝圩乡中学、堪圩乡中学停止招收新生;宝圩乡、堪圩乡的小学毕业生安排到大新县雷平中学就读。
(四)2011年秋季学期,振兴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寄宿制小学,校名为雷平镇振兴小学,将振兴、共和、钦联、新贵、咘龙、怀义、怀礼、怀仁、怀阳等行政村小学的三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到振兴小学寄读。土湖中学撤并后,原址归土湖小学,将土湖、志刚、三湖、新湖、新育、信孚等行政村小学的三年级以上学生集中到土湖小学寄读。
(五)2011年秋季学期,恩城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恩城乡中心小学。龙门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龙门乡中心小学。
(六)完善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管理体系。2011年秋季学期,将桃城镇第一小学更名为桃城第一小学,桃城镇第二小学更名为桃城第二小学。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大新县实验中学、桃城第一中学、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大新县桃城第二小学为县直学校,归县教育局直接管理。
(七)2011年秋季学期,除仍保留一至六年级的三所村完小外,全县其余的村完小全部改制为村小学。村小学不设法人代表。
(八)2013年秋季学期,将五山乡中学、那岭乡中学、昌明乡中学、福隆乡中学撤并入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将宝圩乡中学、堪圩乡中学撤并入大新县雷平中学。
(九)2013年秋季学期,五山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五山乡中心小学;那岭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那岭乡中心小学;福隆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福隆乡中心小学;昌明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昌明乡中心小学;宝圩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为宝圩乡中心小学;堪圩乡中学撤并后,原址改建成堪圩乡中心小学。
八、项目建设投资
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内,我县需要新建初中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扩(改)建高中2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16所。分五年实施,概算投入资金21664.8万元,建设校舍总面积172510万平方米。各年度项目建设计划见附表。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机构。为统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强有力推进调整规划的落实,成立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县四家班子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人社局、县编委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从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抽调人员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县财政每年安排适量工作经费。
2.明确职责。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督导、评估、协调工作;县发改局负责布局调整宏观监控及项目审核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布局调整建设所需经费的预算、筹措及项目经费的落实工作;县住建局负责布局调整的校舍规划及项目质量监督监理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布局调整过程中学校所需用地指标的安排;县编委办和人社局负责新建、扩建学校及撤并学校人事和编制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把布局调整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统筹解决征地、供地问题,切实做好撤并学校所在行政村群众的思想工作;各学校加强管理,协助做好校园规划和校园功能区划分及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县政府各相关单位,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确保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3.做好宣传。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布局调整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干部、群众、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把意义讲清,把政策讲透,把帐算明,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共识,为布局调整工作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社会普遍认同。
(二)资金保障
1.资金筹措。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建设项目总投入资金21664.8万元。主要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用好中央、自治区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自治区、崇左市的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按规定比例足额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四是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五是争取社会捐赠捐助。
2.资金管理。设立学校布局调整项目专户,归集上级补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预算安排资金等全部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由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政策保障
1.凡属规划内的学校,一律由政府提供划拨用地。凡学校建设项目,均享受自治区、崇左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
2.布局调整后闲置的财产归教育部门所有,优先用于学前教育或成人教育。课桌椅、床架、图书、仪器设备等可移动资产由教育局调配,村小学或教学点的房屋(土地)等不动资产处置方案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报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凡属学校财产,处置后的收益,全额上交财政,并全部用于学校建设。
3.凡制定城区建设发展规划,要优先配套,预留教育发展用地,并事先征求教育部门意见。
附件:1.2011年度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2.2012年度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3.2013年度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4.2014年度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5.2015年度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建设投资计划
序号
|
学校名称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平方米)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面积小计(平方米)
|
各校金额小计(万元)
|
备注
|
|
合 计
|
|
23270
|
2956
|
23270
|
2956
|
|
1
|
大新县
民族希望中学
|
学生宿舍楼
|
3300
|
396
|
5850
|
702
|
|
2
|
教学楼
|
2550
|
306
|
||||
3
|
大新县实验中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4
|
大新县
桃城第一中学
|
教学楼
|
3800
|
494
|
3800
|
494
|
|
5
|
大新县
硕龙九年一贯制学校
|
教学楼
|
1500
|
210
|
1500
|
210
|
|
6
|
大新县
桃城第一小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7
|
大新县
桃城第二小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8
|
大新县
桃城镇北三小学
|
教学楼
|
1620
|
210
|
1620
|
210
|
|
9
|
大新县
特殊教育学校
|
教学楼
|
1000
|
120
|
3000
|
440
|
|
10
|
综合楼
|
1000
|
120
|
||||
11
|
学生宿舍楼
|
700
|
84
|
||||
12
|
学生食堂
|
250
|
30
|
||||
13
|
厕所
|
50
|
6
|
||||
14
|
康复训练设备
|
|
80
|
序号
|
学校名称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平方米)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面积小计(平方米)
|
各校金额 小计(万元)
|
备注
|
|
合 计
|
|
56130
|
6735.6
|
56130
|
6735.6
|
|
1
|
大新中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5100
|
612
|
|
2
|
实验楼
|
2000
|
240
|
||||
3
|
学生生活服务楼
|
600
|
72
|
||||
4
|
大新民族高中
|
教学楼
|
5280
|
633.6
|
10230
|
1227.6
|
|
5
|
学生公寓楼
|
4950
|
594
|
||||
6
|
大新县 民族希望中学
|
学生宿舍楼2、3幢
|
6600
|
792
|
19000
|
2280
|
|
7
|
教学楼(2)
|
2550
|
306
|
||||
8
|
实验综合楼
|
5250
|
630
|
||||
9
|
教工住宅楼(1)
|
4600
|
552
|
||||
10
|
大新县实验中学
|
教学楼(2)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11
|
大新县全茗中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12
|
大新县榄圩中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13
|
大新县雷平中学
|
教学楼 (拆除重建)
|
2000
|
240
|
4000
|
480
|
|
14
|
办公综合楼(拆除重建)
|
2000
|
240
|
||||
15
|
大新县
下雷九年一贯制学校
|
教学楼 (拆除重建)
|
2500
|
300
|
4000
|
480
|
|
16
|
学生宿舍楼
|
1500
|
180
|
||||
17
|
大新县
全茗镇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500
|
180
|
1500
|
180
|
|
18
|
大新县
榄圩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500
|
180
|
1500
|
180
|
|
19
|
大新县
雷平镇中心小学
|
综合楼
|
1500
|
180
|
1500
|
180
|
|
20
|
大新县
桃城第一小学
|
教学楼(2)
|
1800
|
216
|
1800
|
216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平方米)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面积小计(平方米)
|
各校金额 小计(万元)
|
备注
|
|
合 计
|
|
62610
|
7513.2
|
62610
|
7513.2
|
|
1
|
大新中学
|
学生食堂
|
4500
|
540
|
6900
|
828
|
|
2
|
学生公寓楼
|
2400
|
288
|
||||
3
|
大新民族高中
|
学生食堂
|
4150
|
498
|
9100
|
1092
|
|
4
|
学生公寓楼
|
4950
|
594
|
||||
5
|
大新县 民族希望中学
|
学生宿舍楼4、5幢
|
6600
|
792
|
25050
|
3006
|
|
6
|
教学楼(3)
|
2550
|
306
|
||||
7
|
办公综合楼
|
2700
|
324
|
||||
8
|
教工住宅楼(2)
|
4600
|
552
|
||||
9
|
合班教室
|
500
|
60
|
||||
10
|
学生食堂
|
6750
|
810
|
||||
11
|
连廊
|
1350
|
162
|
||||
12
|
大新县 实验中学
|
办公综合楼
|
1800
|
216
|
3000
|
360
|
|
13
|
学生食堂
|
1200
|
144
|
||||
14
|
大新县 雷平中学
|
学生宿舍楼
|
1500
|
180
|
2000
|
240
|
|
15
|
学生食堂
|
500
|
60
|
||||
16
|
大新县 下雷九年一贯制学校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17
|
大新县 五山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080
|
129.6
|
1080
|
129.6
|
|
18
|
大新县 福隆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2160
|
259.2
|
2160
|
259.2
|
|
19
|
大新县 昌明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2160
|
259.2
|
2160
|
259.2
|
|
20
|
大新县 龙门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2160
|
259.2
|
2160
|
259.2
|
|
21
|
大新县 桃城镇第四小学
|
教学楼
|
2500
|
300
|
2500
|
300
|
|
22
|
大新县 桃城镇北三小学
|
教学楼(2)
|
2500
|
300
|
4000
|
480
|
|
23
|
宿舍缕
|
1500
|
180
|
序号
|
学校名称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 (平方米)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面积小计(平方米)
|
各校金额 小计(万元)
|
备注
|
|
合 计
|
|
26700
|
3204
|
26700
|
3204
|
|
1
|
大新中学
|
风雨球馆
|
2000
|
240
|
3500
|
420
|
|
2
|
教师公寓楼
|
1500
|
180
|
||||
3
|
大新民族高中
|
图书楼
|
1800
|
216
|
2760
|
331.2
|
|
4
|
行政办公楼
|
960
|
115.2
|
||||
5
|
大新县 民族希望中学
|
学生宿舍楼
|
3300
|
396
|
11350
|
1362
|
|
6
|
图书综合信息楼
|
6050
|
726
|
||||
7
|
风雨操场
|
2000
|
240
|
||||
8
|
大新县 下雷九年一贯制学校
|
学生食堂
|
500
|
60
|
500
|
60
|
|
9
|
大新县 那岭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2160
|
259.2
|
2160
|
259.2
|
|
10
|
大新县 恩城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080
|
129.6
|
2580
|
309.6
|
|
11
|
学生宿舍楼
|
1500
|
180
|
||||
12
|
大新县 宝圩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080
|
129.6
|
1080
|
129.6
|
|
13
|
大新县 堪圩乡中心小学
|
教学楼
|
1270
|
152.4
|
1270
|
152.4
|
|
14
|
大新县
桃城镇第三小学
|
教学楼
|
1500
|
180
|
1500
|
180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 (平方米)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面积小计(平方米)
|
各校金额 小计(万元)
|
备注
|
|
合 计
|
|
3800
|
1256
|
3800
|
1256
|
|
1
|
大新中学
|
图书楼
|
1800
|
216
|
1800
|
216
|
|
2
|
大新民族高中
|
田径运动场
|
铺设塑胶跑道4×400m
|
800
|
|
1040
|
|
3
|
风雨球馆
|
2000
|
240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