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在开展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采取“示范带动汇聚‘牵引力’、群众参与汇聚‘发动力’、注重特色汇聚‘支撑力’”等三举措,助推生态乡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有1103个自然屯实现通屯道路硬化,硬化率82%,572个自然屯实现屯内硬化,硬化率4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759处,村屯绿化572个,建成区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7个,市级生态村69个,成功打造浓沙、叫汉、岜隆、那望、内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绿富美”生态村屯。
科学谋划,示范带动,汇聚生态乡村建设“牵引力”。我县先后完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线上的《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总体规划》和面上的88个村屯规划,结合实际确定“三沿一地”(沿河、沿路、沿景点和县城及乡镇所在地)为生态乡村建设重点区域,重点建设全长38公里、涉及2个乡镇23个自然屯1万多人的全市首条生态乡村旅游示范长廊建设,引领全县生态乡村活动开展。如,在浓沙屯的示范带动下,汁屯、逐克、弄房等周边村屯纷纷自筹资金、自主开展危旧房拆除、道路硬化、农家乐建设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恩城乡下禁屯群众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全屯面貌极大改善,群众也正在依托紧邻恩城河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开发。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汇聚生态乡村建设“发动力”。群众支持参与是做好生态乡村建设的发动力。为此,在打造示范带之初,我县各级干部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坚持驻村蹲点、一线工作法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汇集群众的智慧,让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认识到位后,统一组织外出参观考察,进一步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开展危旧房拆除、巷道硬化、建设主题农家乐等;随着局面的打开,通过完善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政策措施,让群众“投工投劳有回报、出资出智有收益”,全面激活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共设立了2246万元专项资金,以项目形式兑现“以奖代补”资金1000多万元以及推行“农家乐”贴息贷款,从而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推行有效的群众自我管理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成立党群理事会、行业协会等,共同讨论决定建设项目、经营模式、管理机制,最终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建设成果的标准。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汇聚生态乡村建设“支撑力”。首先,让村屯建设凸显特色化。风貌改造要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道路硬化要尽可能就地取材,多用本地青石板、鹅卵石和拆除危旧房遗留下来的砖头、瓦片等旧材料搞建设;村屯绿化要以本地树种、野生食用植物、瓜果、蔬菜为主;饮水净化要多样化,诸如“摇摇井”之类的饮水设施要尽量保留,让游客初来乍到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次,积极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深入挖掘大新的农耕文化、土司文化以及徐霞客、侬智高、岑玉音、长奶夫人等历史、名人文化,大力弘扬霜降节、侬垌节、观音诞等传统节庆文化;修旧恢复小灵珑土司后花园、插队知青楼,发展以木雕、根雕和工艺石等传统手工制造业为主的苏屯及以体验长寿文化为主的安平村湿地公园等。(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