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活动中,我县通过实施生态乡村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等举措,力推生态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互促进。县委副书记秦义敏今年先后多次到浓沙屯、逐克、汁屯、新胜、岜隆、伏那、那望、弄朋屯、板价屯等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新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新乡村旅游处在起步的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主要分为德天片区、恩城片区、安平片区、堪圩片区、县城周边等五大板块,主要有以下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农家乐”是指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亲近大自然等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感受农家生活。如堪圩明仕一条街等处的农家乐。目前,全县有较大规模的“农家乐”7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1家。
(二)观光农业。在县城近郊或旅游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开发。如恩城凤凰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
(三)民俗文化。依托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工艺、寺庙等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如明仕壮族博物院、宝圩板价等。
(四)休闲农场。以体验农村农业情趣为主,市民一般利用周末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健康旅游。如恩城山水、浓沙景区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地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都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另一方面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引导农民致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二)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
(三)服务质量不高。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旅游产品单一。产品粗糙,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深度开发不够,未形成系列,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乡村旅游存在经营规模小的特征,专业人才匮乏,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和回头客。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县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体系短缺,离开政府主导和支持,乡村旅游不仅难以发展,还会造成资源环境破坏,市场管理混乱。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和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规划编制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把乡村旅游业纳入其中,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制定专项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以科学规划为主导,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当前重点规划建设大新县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将分散浓沙、伏那、岜隆、新胜等20个自然村串联成线,打造一条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步步古韵的“发现·山水·圆梦”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第二,着力建立统筹协调的管理服务机制,通过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现代农业发展等进行资源整合和资金统筹,建立联合推进乡村旅游工作机制。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自律作用。第三,着力做好市场监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第四,加大投入力度,优先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项目,加快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清洁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拓宽社会资金渠道,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建立社会化乡村旅游发展基金,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第五,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探索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逐步形成农民自主、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中介参与、市场调节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建设。特色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坚持特色化发展,有利于避免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要区别于城市,彰显乡村旅游的“三农”本色。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主要是感受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求得审美享受和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这是乡村旅游的根本魅力所在。二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游商品等方面挖掘和体现自己的特点,展现不同的特色。如壮族博物园建筑特色、弄朋及周边可以发展旅游团餐接待基地,骨屯发展成中越美食一条街,新胜、岜隆以乡村酒店为重点,浓沙、那望打造亲水乐园等。三是区别于传统业态,努力开发新产品,在产品开发上坚持创新。农村生活千姿百态,民俗风情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方式、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积极拓展一些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如乡村俱乐部、休闲庄园、度假社区、养老养生、户外运动、山地探险、自驾车露营地等。
(三)坚持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大力推进分工合作和组织化经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推动产业化发展,要引导农民由分散、零星的个体旅游接待转向组织化经营。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又为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提供条件。如,浓沙屯、宝新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在公司主导下,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围绕旅游消费需求,拓展产业链条。适宜发展接待服务的发展接待服务,适合发展餐饮的发展餐饮,适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适合发展运输、商贸的发展运输、商贸,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手工艺,从而形成农、工、贸、游有机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战略地位。形成“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推动机制,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战略地位。打造多元推动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的导向作用。目前,由于乡村旅游缺乏市场观念和信息服务,市场在配置乡村旅游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产品开发、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导向性和制约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调研和市场信息发布工作的同时,需要引导企业和农户,根据市场需求,以需定产,规划、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发展水平。打造多元推动机制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依靠农民主体的同时,按照广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各类相关协会、教育培训机构、金融保险系统应在政策协调、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五)坚持规范化管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游客到乡村感受乡土民俗风情,领略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味,需要乡村旅游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服务流程、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一,制定一套完善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乡村旅游受分布散、业态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行规范化管理难度较大,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标准制度,实现服务设施、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尤其在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城市同等要求。第二,强化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可以针对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逐步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第三,创造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方式。组织化程度低是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又一个难题。管理模式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既是从业的主体,又是利益的主体,让农民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自律的主动性。同时,坚持现代管理理念,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组织形式等做法引入乡村旅游的管理,增强管理活力和管理的有效性。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广大农民能够不断提升合作经营、团队意识的水平和能力,从道德观念、精神文化层面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县委副书记 秦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