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通俗地讲就是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突出整体发展观念,突破景区局限,使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
一、我县全域旅游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我县深入实施“强工兴旅固边”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各种平台大力宣传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如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推介会 、“龙眼嘉年华”、 名优商品展销会、“月圆共此时,明仕中秋之约”、 “边关老木棉中秋浪漫之旅”、 “长寿之乡人间福地”—大新发现之旅活动、“中国—东盟户外自行车越野赛”等活动。初步形成了“全域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目前正努力构建“德天独厚跨国风情”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包括德天瀑布一日游、龙宫仙境—黑水河—硕龙地下长城—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老木棉景区两日游和明仕田园—硕龙边关地下长城—老木棉景区—德天跨国瀑布景区—黑水河—大新县城—龙宫仙境三日游等线路。据统计,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350.6万人次,同比增长20.72%,其中德天瀑布景区游客量近100万人次;201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量255万人次,同比增长39.16%。2013年以来,我县引进了以重庆华邦集团为代表的专业旅游建设、管理和营销团队实施大德天景区升级改造项目,着力打造5A级景区。我县紧紧围绕边关特色、山水人文、生态休闲养生、民族风情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先后“走出去”考察了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云南省楚雄市的彝人古镇、百色市田阳县的田州古城、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阳朔河畔度假酒店等项目。我县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了海南七里巷投资集团、新影响文化投资集团、山东龙岗集团、伟光汇通公司、阳朔河畔度假酒店、常青国际等国内知名旅游投资企业来考察和投资项目。
二、我县全域旅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大旅游格局,与过去圈一座山或一片地进行收费的旅游模式有着很大的差距,原有的以景区为核心的规划已不再能满足全域旅游的新思路。因此,我县需要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旅游规划来引导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引领旅游项目进驻。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一些地方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然而改动的结果,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参与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甚至已出现或正在筹建现代化饭店和人造景观点。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造成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我县乡村旅游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缺乏科学性,影响可持续发展。我县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共性问题,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一是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园只供钓鱼。二是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目前我县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经营理念存在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开发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结果旅游地收入在淡季无农业收入补充,波动起伏较大;二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耕作经营,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仅仅是一个次要的收入补充。在经营理念上,只看重菜品的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刻意在量上投入,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
(三)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一是布局分散,规模狭小。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县乡村旅游的项目总体规模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因而造成了客源市场狭小,游客也少。二是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备不当。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处在初期建设阶段,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使游客“望路生畏”。此外,我县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大多数游客晚上一般只能在烧烤摊吃烧烤、在宾馆旅社玩牌、看电视和聊天、逛超市购物等,娱乐饮食等配套设施质量水平不上档次。
(四)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服务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县很多乡村较偏远闭塞,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谈薄,这些已构成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另外,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
三、对我县全域旅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政府主导,健全管理体制。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办法,是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县政府应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乡镇政府以及县、乡各职能部门也应明确责任,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对乡村旅游的建设申请、项目备案、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乡村旅游在内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但对游客市场和社会来说,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的形象和全局的利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能为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旅游地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避免因旅游资源开发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科学规划,整体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目的是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更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要突出项目的新、奇、特,使其吸引力经久不衰。在加强县城及桃城镇周边、明仕田园、德天瀑布、龙宫仙境等重点核心景区(点)建设的同时,把全县其他各乡镇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尤其是规划建设好从县城到全县各乡镇景区(点)的旅游线路, 重点建设好我县连接南宁—崇左—凭祥—宁明—龙州—百色这条边关民族风情旅游线。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参与性。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二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全方位开发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注重产品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投资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
(四)抓好培训宣传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进一步规范调整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就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一是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与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了解当地一些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增强当地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从业人员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积累工作经验。二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相对于其他旅游产业,更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特色就不可能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我县已经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地方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知识培训。乡镇政府及县直相关部门应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大新有线电视台、广播站、新闻中心、红豆网的崇左论坛等媒介平台大力宣传旅游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依规发展乡村旅游业,营造自觉守法建设经营乡村旅游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