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国际文化大新”建设为载体,保护和传承好壮民族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相融,创建文化示范县,促进文化产业逐渐跻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南中国旅游新一极”的创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厚的文化条件。这是大新文化发展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实施传统优秀文化品牌工程,实现大新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
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建国际文明礼仪示范县。在大新创建文化学习基地,建设城乡道德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活动,邀请客座教授、文化名流给干部群众讲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国学经典学习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利用大新目前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丰厚的教育成果,完善文化大堂机制,开展国学书香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屯(社区)活动,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国学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使广大中小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民族精神。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吸引专家、学者到大新游学讲课、修学养性,推动大新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碰撞,推动中国—东盟文明礼仪交流基地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文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二是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宣传推广大新优秀传统文化。大新县宝圩乡的“短衣壮”是古骆越部落壮族的一个分支,把民族风情游与红色游(1931年邓小平曾路过宝圩乡并传播了革命火种)结合起来,把板价村建设成壮族民族民俗风情村落,吸引国内外民族民俗学者前来考察,打造民族民俗专家学者的研究基地,借助外力,打响“短衣壮”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北有那坡黑衣壮、南有大新短衣壮”的格局。同时,发挥大新拥有民族风情表演创作人才、壮族老歌王、青年新民乐爱好者等优势,创作本地特色文艺精品,向世界宣传推广“铜钱舞”、“花灯舞”等大新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融。
三是打造大新特色土司文化,铸造历史文化品牌。北宋至元末明初,在今大新境内设有养利、万承等8个土司。大新土司文化内容丰富,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旅游等价值,发展土司文化旅游,对大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是建设新兴文化学科研究基地,设立著名高校总裁班和高校博士游学基地,加深大新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大新可以利用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种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契机,建设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研究基地,建立高校总裁班及博士游学基地,打造具有明显现代特性的文化品牌,实现大新文化与世界新兴文化的接轨。
五是依托如画的山水景观,建设休闲养生文化基地、世界选美基地,锻造“南中国旅游新一极”。大新县千姿百态的湖光山色、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和神秘浓郁的边关风情,成为建设休闲养生文化基地、世界选美基础的依托。大新通过打造“美丽经济”,逐步成为南中国旅游的新一极。
实施边境文化强县建设工程,打造内涵丰富而又神秘的边关文化
一是对养利古城进行改造,打造文化旅游新景点。制定《大新县养利古城保护与开发规划》,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逐步对古城进行改造,将其变成为集民族风情、民俗食品小吃、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步行街,成为壮族特色浓郁的特色街,成为文化旅游新景点。
二是利用壮乡独特的建筑文化,在旅游景区周边及沿线一带打造一批艺术家村落,建设艺术家创作基地,吸引画家、摄影家、文学家等各方面艺术家到大新创作,“安营扎寨”,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创作、交流、提高的平台,改变大新群众的生活方式,增加大新的文化内涵。
三是建设“边境百里文化长廊”,营造神秘的边关文化情调。中越两国边民语言相通,风俗相近,互通婚姻,鸡鸣相闻,构成了独特的异国情调。可以在德天瀑布景区、明仕景区等为主线的百里边境线上,建设中越边境文化长廊,展示大新壮族文化与越南文化的相交、相融与和谐共处。在硕龙镇实施广西旅游名镇建设,打造德天小镇,加快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步伐。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建立基层文化发展基金,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的发展壮大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规划来引领,做好规划尤为重要。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建立基层文化发展基金,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着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建立国际文化园区,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建立国际文化园区,新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大剧院、体育活动中心和桂学书院,引进先进的高端文化企业进驻文化园区,开发与旅游文化产品相关的卡通、动漫、影视、工艺品等,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路子,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时尚民族服装、色彩斑斓民族特色珠宝首饰、绿色无害化妆品等美丽文化产品,打造大新“美丽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带。
三是组建文化发展公司,探索有效的民间文化活动管理方式,使民间文艺走向专业化。引导建立文化发展公司,成立文艺发展协会,组建民间文化顾问团和文艺协管队,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民间文化活动的管理,使民间文艺活动走向专业化、有序化和市场化,培养大新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四是以承办中国崇左(德天)边关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建立文化旅游互动平台。定期承办“中国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组织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文化交流一个响亮品牌,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应生辉,吸引知名人士来大新献艺,特别是加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扩大大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以承办国际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和平台,打造中越边境特色文化旅游精品,使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
五是建设国际文化大讲堂,打造文化交流培训平台。以设立文化大讲堂为平台,邀请国内外文化名流、专家、学者,给全县领导干部及群众上“文化课”,让大新人了解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打造大新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品牌。建立中越文体交流中心、中越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基地,建立中国大新与越南等东亚国家文化交流制度,邀请东南亚国家文化人士、文艺团体到大新交流或组织大新文化人士、文艺团体赴东南亚国家交流,鼓励大新民间文化团体赴东南亚国家交流演出,促进大新与东南亚国家官方、非官方间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作者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