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宝圩乡的板价村,居住着古骆越部落壮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以全身的黑色和别样的风情著称,周边村民称他们为“短衣壮”。“短衣壮”男女老少自小就能歌善舞。他们那全身欢快舞动的黑色,那嘹亮的天籁之音,诠释着古老的文明,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男人,上身穿大襟黑衣,下身穿大裤腰折叠黑裤,扎黑色绑腿,脚穿草鞋。而女人则头戴花头巾,上身穿绣有花边的黑色短衣,下身穿黑色的百褶长裙,打黑色绑腿,脚穿船型花鞋。正是因为妇女穿短衣长裙而被人们称为“短衣壮”。他们穿着的服装布料都为自制的蓝靛土布,这与傣族等壮侗语系民族的服饰相似。板价村的丧葬习俗采用的是一次葬,葬礼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而周边其他壮族村落则采用二次葬。板价村的“短衣壮”民族风情浓郁,其迎客送客歌舞、敬酒歌、催眠谣、做五色糯。黄艳娇米饭、舂糍粑、山歌对唱、纺纱、织布、织锦等民族文化和风俗保存较完好。尤其是在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板块。板价村有102户人家。村中一条静寂的小河穿过,沿河岸有一条石板路。幽幽河水养育了板价人,孕育了板价人能歌善舞的本能,也孕育了板价姑娘织壮锦、做女红的巧手。村民所穿的衣服,都是用自家种的棉花做成的,自己纺织、浆染。板价村种植的棉花是浅棕色的彩棉,用这种棉花纺出的纱和布,不容易褪色,是棉花中的极品,比较昂贵,适合织作内衣和毛巾。据村里的老人说,板价村种植彩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许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古老的轧花机和织布机,村里人还保留着彩棉的纺织技艺。2005年3月5日,香港、深圳、南宁三地企业家和民族文化专家组成的考察组来到板价村,证实板价村出产的棉花是天然彩棉。这一发现证实了左江流域是我国棉纺织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填补了壮族天然棉花种植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善织会编的板价姑娘用家乡出产的天然彩棉编织壮锦、围裙、衣服、背袋等,编出了五彩斑斓的梦。20世纪90年代末,为保护和发扬“短贵客到来,奉上一杯迎宾酒。衣壮”民族文化,当地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农庭兴充当了领头人,组织村中喜欢民族歌舞的男女和一些孩子组成“短衣壮”民族风情表演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培训。2002年,中央电视台几名制作人员和台湾一些游客来到板价村考察,表演队为他们表演一些民族风情节目,得到350元的报酬。这时,一向善于以歌舞传情的板价人才开始意识到发展民俗旅游是一条既可以更好保护民族文化又可以赚钱的路子,从此开始发展民族风情游。表演队的队长农庭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请来民族歌舞专家,根据板价村独有的民间歌舞,创作了20多个富有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的节目,舞蹈有交友舞、竹竿舞、铜钱舞、狮公舞、铜鼓舞、打扁担;山歌主要是即兴而作,有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情歌对唱等,这些节目可以持续表演两个多小时。表演队成立后,每年都到外地演出二三十场。他们被邀请参加了四届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的表演,渐渐为人们所知晓。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短衣壮”民族风情旅游,大新县县委、县政府将板价村列为民族风情示范村,列入德天景区开发范围,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板价红军村”与宝圩碧云洞(邓小平主持召开红八军一纵队会议旧址)被纳入“红色之旅”线路;而“短衣壮酒”、“短衣壮服饰”等旅游产品正在研究和开发当中。投资几百万元的“板价短衣壮民族风情村”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其他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中。今日的板价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坚持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风俗。板价村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我国及日本、泰国等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俗学者前来考察采风,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等也前来拍摄专题片。通过自己的努力推介和媒体的宣传,板价民族民俗风情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壮乡古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短衣壮”民族风情游成为继德天瀑布后大新县的另一张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