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相报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大新政府网 2017-08-29 09:52:25 点击:632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村东头住着一位孤寡老人,他为人和蔼、善良。打自我懂事起,就见他独居。长大后,我才知道他属于五保户。他姓赵,我并不叫他“赵公”,而叫他“公赵”,从小父亲就教我这么称呼他,村里的小辈们也这么称呼他。好像壮乡都是这么称呼老爷爷的。
  在村西头有一户黄家,我一直称黄家的主人叫“黄叔”。黄叔很有钱,怎么叫“很有钱”?有人说,他有几百万。也有人说,他资产过亿。不管怎样,说他“很有钱”绝不为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村普遍的生活规律。改革开放以后,那样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黄叔是个能吃苦耐劳,且精明能干的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叔的家境逐渐富裕了起来。
  我们村后有座锰矿储量十分丰富的山,全国有名。黄叔开始是在那里当挖矿工,后来发展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锰矿加工老板。他在山脚有两个加工厂,还在镇里成立了一家锰业公司。
  多年来,村里明眼人都发现,黄叔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公赵”。他不但给“公赵”买衣服、购家具,还给“公赵”买菜。每次买猪肉都要买两份,他家人多留重的一份,轻的那一份一般是一斤左右,就让孩子给“公赵”送去。这侄子怎么老对我那么好呢?长此以往,“公赵”也感到纳闷。可几次询问黄叔缘由,“公赵”也没有得到个确切的答案。也曾劝过黄叔,可黄叔还是一如既往地关照他。壮乡节日多,每月两、三次。不论大节小节,黄叔都让孩子去叫“公赵”过来一起吃饭,久而久之,“公赵”就再也不问了。
  所谓常来常亲,黄叔的孩子们从小就称“公赵”为“爷爷”,“公赵”也三天两头就到黄叔家串门,或聊天,或帮黄叔家编织箩筐、鸡笼等竹器,俨然像是一家人。黄叔心细,他料想“公赵”一人在家肯定感到孤寂,便买了台彩电给“公赵”。担心“公赵”老人家坐啊,躺呀不舒服,又给“公赵”买了弹簧床垫和海绵沙发。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吧,黄叔嫌“公赵”那间低矮的泥涂式老房跟不上形势,竟然出资帮助“公赵”盖起一座三层高的小洋房。“公赵”为此感动得老泪盈眶。逢人便赞,遇客就夸,把黄叔说得比菩萨还好。
  黄叔对“公赵”那么好,村里人虽然也都见惯不怪了,但还是有好事者想从黄叔那里了解到原因。开始,黄叔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的。后来,黄叔干脆告诉村里人:“公赵”是他干爹。简单又干净利落的一句话让村里人无言以对。虽然黄叔是个大好人,在村里村外都常做好事,但在大家心里都始终认为黄叔如此善待“公赵”肯定有原因,可再也没人去刨根问底了。
  直到后来有一次,“公赵”生病,村里人才明白黄叔如此善待“公赵”的真正原因。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公赵”突发重病,肚子异常地疼痛。黄叔听到消息后,立刻开着他的宝马车迅速赶到“公赵”家。只见“公赵”面色发黄,额头冒汗,表情痛苦,双手努力地挠着腹部,不停地呻吟着。
  黄叔二话不说,抱起“公赵”要去医院。谁知,“公赵”竟然大喊大叫,说什么大把年纪了,死也要死在家里。黄叔对“公赵”的话不理不睬,边抱边跑,嘴里重复着:不论如何,俺一定要救你!
  宝马车很快地到了县医院。经诊断,“公赵”得的是胃穿孔。由于来得早,抢救及时,“公赵”得救了。
  第二天,“公赵”醒了。他握住整夜守护在病床前的黄叔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孩子,你一直对俺这么好,这回又救俺的命。是俺恩人啊!让俺这老骨头该如何报答你呀?”
  黄叔为“公赵”盖好被子,缓缓地说:“俺爹过世早,小时候家里生活特别艰苦。您还记得吗?一九五八全国闹饥荒,那天我饿着肚子,有气无力地躺在家门口,苍蝇停在嘴角都没力驱赶。您路过时悄悄递给我一个烤红薯。如果没有您那个烤红薯,哪还有我今天啊!您就如同我的再生父母,要说恩人,您老人家才算恩人,是俺的大恩人呀!”
  ......
  两人相拥在一起,宛如一对父子。
  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摆卖的烤红薯,就不由地想到那个充满人间真情的故事;就不由地反省自己的品行。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