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玉米粥,大多数山区的村民们并不陌生。特别是旱地多、水田少的地方,对玉米粥更是印象深刻。我的家乡就是属于那种旱地多、水田少的类型。因此,我对玉米粥感到非常亲切。是玉米粥把我养大成人;是玉米粥造就了我健壮的体格;是玉米粥给了我聪明的智慧!
家乡的旱地每年都种两茬玉米,村民们每年的最大收获也是玉米。每年五月初,当炎热的夏季刚刚登临时,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都是青青的玉米苗,好壮观啊!年复一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月初,正当夏季最炎热的大暑小暑时节,玉米黄了,一个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村民们欣喜若狂,家家户户忙着收玉米,堂屋里、屋檐下、楼顶,无不晾晒着金黄的玉米棒。收完玉米,还要瞅准时机翻土、碎土,再种上一茬玉米。等到十月秋风送爽的时候,又有一批金黄的玉米收进家里。
既然家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那么我们每餐的主食也就是玉米粥了。煮玉米粥是我们这一带的饮食习惯,不像北方人做成玉米饼、窝窝头之类的东西。煮玉米粥是有诀窍的,也是很讲究的。首先在大铁锅内烧水,根据家人的多少决定放多少水。等水烧开后找来木杈,准备好玉米粉。用木杈搅拌锅里的水,给水的中间形成一个漩涡,这时候左手抓一把玉米粉慢慢地一点一点撒入水中,右手持续不断地搅拌锅里的水,左手一把一把地放玉米粉,直到感觉合适了就不用放玉米粉了。但右手还需经常搅拌锅里的玉米粥。搅拌到感觉有点粘了就可以了。清香可口的玉米粥就熬成了。
一日三餐都吃玉米粥,我们也不感到乏味。玉米粥清香可口,再加上有瓜苗、豆角、茄子等菜类送饭,倒是觉得蛮有味道的呢。为了不至于过分单调,我们在收玉米时,选出嫩的玉米棒,当场手工脱粒,用点水搅拌,磨成玉米浆,再上锅煮。这种玉米粥最清香,而且还有点甜。还有,选出嫩的玉米磨成浆,然后放入泡打粉,搅拌均匀,上锅去蒸,做成新鲜可口的玉米发糕。小孩拿一块在村道上边走边吃,惹得其他家的小孩也闹着要做玉米发糕。最后不约而同地全村都做玉米发糕。真是有趣极了!因为水田少,大米显得特别珍贵,一般不易拿出来吃。过年过节或者有贵客登门时才煮大米饭。因此,煮上一锅大米饭,再杀一只鸡,这在以前已经是美味佳肴了。
时过境迁,如今,村民们开始过上小康生活,家家户户都吃大米饭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煮玉米粥的大铁锅已不知所终,搅拌玉米粥的木杈也踪影全无。想吃一餐玉米粥倒是非常困难,玉米粥反而显得特别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