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兴边富民”回头看行动。制定出台《那坡县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大会战“回头看”暨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对上一轮大会战已竣工投入使用但标准不高的131个项目实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17个在建项目和57个未开工项目建设。房屋建设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原则,对于一些边境特少数民族村屯,进行统一立面改造,打造民族特色边境风景带。在边境乡镇建设“深百家园”扶贫移民安置点,引导0— 3公里 以外的贫困户搬到边境一线居住,鼓励贫困边民积极参与边贸增加收入。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贫困村屯级道路、贫困人口农村家庭水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规划工作。其中,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通屯道路项目81条 245.63公里 ,受益群众3003户12673人,受益村40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0万元,新建家庭水柜和产业配套水柜200个,受益群众20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开工21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7户,开工率122.3%,竣工14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6户,竣工率81.03%,完成投资3362.2万元;投入资金2826.45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及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投入资金144万元,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3个;投入资金674万元,实施64个“美丽广西·生态乡村”路灯亮化工程等项目,覆盖全县9个乡(镇)46个自然屯。
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实施“双千”模式助力脱贫,对2016年脱贫户及2017年预贫户给予每人1000元产业帮扶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安排1000元产业帮扶资金,实现了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的增收产业。目前,累计发放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126.6万元,产业项目覆盖9个乡(镇)13817名贫困对象。同时,制定出台《那坡县脱贫攻坚精准到户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从2017年起,对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含2014、2015退出户、2016脱贫户在两年政策扶持期内),每户每年安排1000元产业扶持(帮扶)资金,今年共安排资金2034万元扶持到户。同时,结合该县山多地少的特点,全面实施“1053”工程(即10万亩桑蚕、5万亩特色水果、3万亩中草药特色),目前全县发展桑园面积8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127个行政村852个自然屯10046户农户,其中参与种桑养蚕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4454户155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44.33%;累计种植水果面积3.88万亩,其中芒果1.8万亩、西贡蕉1.2万亩、柑桔类0.68万亩,其它水果约0.2万亩,涉及农户7800户,其中贫困户2340户,覆盖率30%;发展板蓝根、山豆根、田七、牛大力等中草药种植面积共1.63万亩。2017年完成板蓝根新种面积0.62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户628户2529人3100亩,覆盖率55.8%;2017年完成油茶造林面积1.012万亩,共涉及农户625户,其中贫困户239户2751亩,覆盖率38.2%。与企业合资6.8亿建设年出栏30万头生猪养殖精准扶贫项目,带动300个家庭农场发展,并使59个贫困村(含2016年2个脱贫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投入财政资金252万元建设姬松茸产业扶贫示范园,年产值约400万元,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实施小额信贷扶贫行动。县财政设立了37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专户存于农商行,每年按扶贫小额信贷余额的10%予以补充。2017年全县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贷款6697万元,受益贫困户 1365户,贷款主要用途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及小型加工业等或其他资金周转;年内累计向67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1088万元,对助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试点行动。对全县58个行政村176个自然屯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屯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涉及农户3973户11919人。制定下发《那坡县深度贫困试点村屯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计划投入1891万元全力推进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一社、二社和平孟镇念井村西马屯这三个深度贫困试点村屯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实施西马屯砌墙保土、房屋改造、屯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屯内绿化工程、网络基站和垃圾处理中心及水弄一、二社砌墙保土、房屋改造、家庭水柜、集雨大水柜、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力争到2018年6月底,使这三个深度贫困试点村屯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有发展。通过以点带面,在充分利用三个试点建设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全面铺开深度贫困地区项目建设大会战工程,计划利用2年时间,至2019年全面完成该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屯的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面实现群众有稳定收入,全县稳步脱贫摘帽。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投入助学扶智资金4930.28万元,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免除学费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实现各个学段全覆盖;实施学历教育补助,为1076名贫困学生发放补助资金206万元;由县扶贫办委托县职教中心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电工、电焊、小车驾驶),参训583人,拨付培训补助73.54万元;拨付生活补助7.7万元,资助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到对口联系的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参加中期技能培训;为1379名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982.3526万元,为445名家庭贫困大学新生发放入学路费22.5万元;发放高中国家助学金276.475万元,受助学生2472人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645.05万元,受助学生29664人次;投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526.9636万元,受惠学生38393人次;投入实施“鸡蛋工程”132.91328万元,受助学生16702人次。此外,多方筹集社会救助资金56.79万元,510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助学资助。
实施公共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建立乡(镇)村党员干部、教师联系帮扶“三留守”人员“一对一”联系对接制度。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县完成10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五个一”的建设;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将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做好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同时,以百省乡那布村和面良村苗族聚居地为试点,启动中越非婚生育子女医学鉴定帮扶行动,投入13.7万元对74名儿童进行亲子鉴定,并完成了户籍办理。
实施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行动。2017年全县130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了便民服务公司,目前已有86家便民服务公司实现盈利,23家盈利收入超2万元。6月起,该县根据自治区的指导精神开始组建村民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所有村(社区)组建村民合作社“全覆盖”,通过将村级便民服务公司划归给村民合作社管理运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顺利衔接和转换,进一步有效巩固和拓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目前2016年的2个脱贫村和2017年的8个预脱贫村已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其他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22个,年底可实现全部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集体经济收入的非贫困村58个。
实施党建脱贫攻坚行动。创新实施“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富、能人带动”的抓党建促脱贫“一引三带”工作思路,创新开展“3+X”党员固定活动日模式,狠抓基层党建,巩固基层党组织。设立党员创业发展基金,2016—2017年共调剂资金350万元对73名党员和能人提供了创业资金支持。开展党员技能帮扶、创业帮扶,举办集中培训班19期,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318人。全县在种桑养蚕、种草养牛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35个,形成特色产业专业乡3个,专业村15个,带动近6500户26100多人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文化旅游扶贫行动。充分发挥那坡县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那坡县天成国际旅游综合体、老虎跳大峡谷生态旅游度假区、那坡县黑衣壮风情园、那坡黑衣壮景区、那坡尼的呀黑衣壮古寨(包括占地500亩的黑衣壮古寨、占地200亩的自驾汽车营地)等10个旅游项目。鼓励群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家乐”旅游项目。做好民族特色节庆的旅游开发,打造民族特色的“三月三·风流街”、“跳弓节”、“祈雨节”、“花炮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实施边贸政策助推边民脱贫行动。加强口岸、互市点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弄平—弄兰互市区规划建设,力争2018年6月开通互市贸易;规划建设弄平和平孟两个对外贸易加工扶贫产业园,目前己有1家坚果加工企业入驻平孟产业园,投产后可吸纳300人就业。建立边民互市互助组,吸纳贫困户参与边贸增收或通过委托经营收益分红,共有55组1500名边民参与边境互市贸易。目前有近200台贫困户三轮车参与互市运输,平均每天运输10次以上,按每车报酬25计算,每人每天的收入可达250元以上。加强互市通道建设,预计年底可以从原来“两进一出”增加到“四进一出”的目标,届时边民参与互市贸易人数可增加至3000人以上,贫困户受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贸易总额40.11亿元,完成年任务指标44.5亿元的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