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那坡政府网 2017-12-12 09:48:3 点击:13862

坚持立足资源、集聚发展、辐射带动的原则,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档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全面提高我县服务发展水平。

第一节 打造边境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名县

加大特色旅游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精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做优做强黑衣壮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带动红色旅游、中越边关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将旅游业发展打造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到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6.62万人次。

打造成为中越边境壮乡及中越边境自驾游目的地。依托“河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环境,结合民族特色,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那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骑行健康游道,力争把那坡县打造成为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传承中心、中越边境休闲避暑中心、广西边关探秘旅游目的地和自驾游目的地。

壮大以黑衣壮族为主导的民俗特色旅游。进一步挖掘黑衣壮民族文化、民间传说、山歌文化等,着力打造那坡黑衣壮文化展示中心。加快完善黑衣壮民族风情园、达腊彝族风情园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环境档次高、旅游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活跃的旅游景区。

加快推进重点民俗村及生态乡村的旅游开发。立足那坡县壮族、彝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及生态风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农村示范点、文化旅游点、农业观光基地、农家乐等,重点推进那坡县德隆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坡荷乡中山村壮族山歌文化-城厢镇达腊村彝族民俗文化旅游带和南部百合乡那乐桑蚕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百南乡百劳边境生态乡村旅游-平孟镇百布“小九寨沟”山水风光旅游等边关生态乡村旅游带。

培育生态休闲养生游。依托我县德孚自然保护区、擎天树等自然资源优势,围绕休闲、养老、养生等主题,培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擎天树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和百布河度假旅游项目建设,升级改造感驮岩景区。

继续推进边关旅游开发。利用平孟国际商贸城平台,打造东盟各国特产品发展区和民族民俗风情表演,带动旅游业发展。继续推进边关风情及人文探秘游开发,积极与越南保乐县漂流段合作开发旅游项目,重点推进达省金三角观光旅游老虎跳大峡谷旅游度假区项目,打造中越边境跨国峡谷风光漂流探秘旅游胜地。进一步开发上隆县委旧址、越南领袖胡志明在越南革命底谷时在我县得到帮助的地方等红色旅游资源。

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利用互联网、电视、广告牌等媒体,加大旅游品牌宣传。争取国家、自治区、百色市等层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对打造边关黑衣壮休闲旅游度假区进行包装策划,全面打响那坡县旅游品牌。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星级度假酒店、餐厅等项目,加快推进停车场、同歌广场、旅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

加快县城商贸中心建设,推动农村商贸流通发展,重点构建以县城商贸批发商贸区为中心、各乡镇专业市场和边贸互市点为补充的功能齐全、开放有序的商贸市场体系。构建县城商贸中心,重点推进那坡电子商贸城建设,大力发展县城大型综合交易市场、农产品综合批发物流中心、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完善商贸市场功能。积极引进大中型商贸商场,提升商贸服务档次。鼓励发展超市、便利商店、专卖店和连锁快餐经营等零售商业网点,促进商贸流通便民化、现代化。加快推进商务区建设。构建农村商贸网络,加快推进乡镇配送中心建设,鼓励直销连锁和加盟连锁点向乡村延伸,实施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进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店进村庄、农副产品进市场工程,促进农村商贸发展。推动乡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贸市场、日用品市场等。到“十三五”末,实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农家店”,商业购销网点遍布各乡村。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重点推进平孟物流园区、坡平物流园区建设,平孟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平孟口岸发挥物流中转、加工、仓储和商贸服务的功能;坡平物流园区主要为合作园区提供快捷高效的物流仓储服务。重点推进大型建材物流园项目建设,畅通工业物流通道,建设以铝产业为重点的物流专业链,有效衔接原料和产品运输通道。畅通农产品物流通道,加快推进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粮食、桑蚕、水果、中药材、木材等特色农副产品物流链建设,提升物流冷藏保鲜、冷链运输技术。引进与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引导传统商业仓储批发企业和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促进物流服务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建设电商仓储基地和配送网点,实施“村村通快递”工程,重点推动电商网点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物流行业安全监管。

第四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业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紧抓广西申报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的契机,加强网络信息应用,重点推进那坡电子商贸城项目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加快完善跨境电商配套设施建设,设立口岸电子商务贸易点,积极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促进口岸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依托生态铝加工、林木加工等产业优势,探索推进原材料网上采购、产品完成销售、员工网上培训等工业电子商务模式,实现工业生产信息数据共享。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工业品下乡、农村产品进城、农资流通、农村综合服务及电商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县级农村淘宝中心和乡镇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建设,引进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解决村级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国际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向国内提供优质的东盟产品,形成网上销售东盟产品的重要渠道。

第五节 提升发展金融服务业

充分挖掘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推动金融创新,提高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效益。加强银产合作,以合作园区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向生态铝产业融资,尽可能放宽融资条件,简化融资流程,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创业投资、信托融资、金融租赁等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企业对工艺技术和装备进行绿色改造。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建立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普惠性金融,以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

第六节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充分发挥那坡县长寿资源优势,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为群众生活提供保障。结合城镇化发展,适度发展房地产产业,合理发展旅游地产和养老养生地产,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调整工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为目标,鼓励引导铝加工业、林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搞好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第七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服务作用,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探索建立服务业集聚区,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完善财政政策,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完善促进服务业的税收、土地和价格政策。优化服务业项目审批制度,推行网络并联审批和格式化审批,实现“马上办结”或“即时办结”。深化服务业领域投融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合作投资养老、健康等服务业领域。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降低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额度。鼓励成立服务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专栏6: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旅游产业:百布河度假旅游项目;擎天树生态养生休闲旅游项目;广西那坡老虎跳大峡谷旅游度假区项目;那坡县德隆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五星级度假宾馆项目;那坡黑衣壮风情园项目;那坡公园项目、东山森林公园骑行健身游道项目等。

物流产业:大型建材物流园项目。

电子商务:那坡电子商贸城项目。

 

第八章 统筹城乡,打造宜居宜业边关新城

围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三大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就地城镇化为主要途径,有效引导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格局,打造宜居宜业边关新城。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

第一节 建设宜居宜业边关新城

坚持“集约高效、统筹城乡、特色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加快县城建设,注重城镇特色建设,把那坡县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山水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宜居宜业的边关新城。

一、优化县域城镇体系格局

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尊重山体和地形,以城镇交通干线为骨干,以核心县城为支撑,进一步优化整合城镇职能,建设“一核三心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即建设一个核心(县城)。按照“两轴、四区、四心、多组团”的县城核心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分区,将县城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三心”,即建设三个县域中心镇。以优化镇区结构布局、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发展镇区特色产业为重要途径,建设平孟镇、龙合乡、百合乡三个县城中心镇。

——“三轴”,即形成三个集镇发展轴。形成沿县城—德隆—百合—平孟公路形成的南北方向城镇发展主轴,以沿边公路、省道S320线为依托,形成平孟—百南—百省—百都和县城—坡荷两条次轴,带动广大城乡区域经济发展。

二、实施“大县城”战略

以“生态优先、有机聚合、功能复合、活力聚集”为原则,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拉大县城框架优化城区布局,完善城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强化城区产业发展支撑。

优化空间格局,着力构建“两轴、四区、四心、多组团”的县城空间结构,“两轴”即构建体现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东部县城发展主轴和沿线布置文化、旅游服务、居住功能的西部城市发展次轴;“四区”即城北工业片区、旧城综合区、百大片区和城西片区;“四心”即位于百大的县城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城西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以及旧城商业中心和百大片区服务中心;“多组团”即科冬组团、城西组团、城北工业区北片、城北工业区南片、旧城组团、白马桥组团、百大组团和城南物流组团等八个组团发展。

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实施“中心完善、北进南拓西延”的县城发展战略,主要沿城厢河、科冬河向南北方向拓展,沿那赖河向东西方向拓展,重点开发建设北部工业园区,打造城市及片区中心,拉大县城框架,扩大县城规模。

实施旧城改造,重点推进东泉至百货大楼片区改造,将旧城区部分单位搬迁到城区外,改变旧城区交通拥堵、立面混乱现象,提升旧城区服务水平。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那坡隧道、30米进城大道、迎宾大道、幸福大道延长线、城南科教园区道路等城市交通项目。积极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战略,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

增强县城产业支撑,发挥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整合县域资源,大力推进商贸业、旅游业发展,增强县城产业辐射带动、吸纳人口的能力,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5万以上。

三、加快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

围绕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一路三园”的建设思路,发挥那坡沿边优势,以中心城镇为核心、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有机结合,抓好特色城镇建设,加快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的城镇发展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专栏7: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与职能定位

名称

类别

人口规模

职能定位

平孟镇

中心镇

0.3-3万

贸易、旅游型

龙合乡

农工型

百合乡

德隆乡

一般镇(集镇)

1万以下

农业型

百省乡

工农型

坡荷乡

百都乡

百南乡

农业、旅游型

——重点建设三个县域副中心集镇。科学编制县域副中心集镇发展规划,完善镇区功能,优化镇区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副中心集镇建设成为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完善重点镇路网、供水设施、垃圾处理、燃气管道建设,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推进重点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实现中心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以平孟镇为试点示范,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加强产业支撑,将地区特色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其中,平孟镇以边境贸易、特色旅游功能为主,建成具有浓厚边关民族风情的边境口岸小城镇;龙合乡以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建成农工型城镇;百合乡以农副产品加工、小水电项目及特色工业为主,建成农工型城镇。

——统筹其他一般特色集镇建设。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及发展优势,加强规划指导,确定城镇发展主导方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特色化发展,稳步推进撤乡建镇工作,以德隆乡为重点,争取将有条件的乡都升级为建制镇。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县行政村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目标。加快小城镇和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城镇集约、绿色、特色、智慧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内在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集约城镇,按照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规范城市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旧城功能,建设紧凑型城镇。建设绿色城镇,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构建“四面环山,门前流水,山、水、城有机融合”的地域景观;建设那坡公园、湿地公园、东山公园、黑衣壮风情园,着力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推广绿色建材,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出行。建设特色城镇,明确对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城镇建设格局的保护,利用中国黑衣壮之乡文化优势,加强黑衣壮风情园、擎天树生态风情园及特色村寨建设,把那坡县打造成为以口岸经济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特色山水边城。建设智慧城镇,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应用。

第二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业人口融入城镇,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工程,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人文关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医疗、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推进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第三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科学筹划、整体推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分立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典型示范、稳步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将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利用、小城镇规划、村庄详规等“多规合一”,探索符合农民要求、体现乡村特色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有效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及交通体系,加快城乡供水、污水网络的一体化建设。创新城乡统筹的公共管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平台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专栏8:城镇基础配套设施项目

市政交通设施:幸福大道延长线二期工程;科教园区15米道路项目;百大至白马桥30米进城大道二期工程;那仕至百马20米道路工程;那坡隧道项目;城区道路维修;猛进桥附近、南街桥附近桥面维修项目等。

城镇配套设施:县县通燃气工程;城北四路排水管道建设项目;城南大道等排水管道建设项目;垃圾转运站;供水设施建设项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龙合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龙合垃圾处理场项目;弱电下地项目;燃气管道建设;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等。

其他设施:森林公安睦边派出所、白云山派出所新建项目等。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