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那坡讯 2017年,那坡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多渠道多举措助推村集体经济“破壳”。当前,全县59个贫困村中2016年2个脱贫村和2017年8个预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万元,已实现了全部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两步走路”,搭建发展平台。针对全县各村普遍没有集体土地和集体资本,村民合作的底子薄弱等不利因素,该县提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由村民委独资注册成立村集体性质的便民服务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第二步,各村利用便民服务公司积累到的资金和财政配套启动资金,全面设立村民合作社。全县130个村(社区)全部组建了便民服务公司,目前已有86家便民服务公司实现盈利。
“三个结合”,夯实发展基础。该县结合脱贫攻坚和“宜居乡村”建设,明确把涉农扶贫项目、“宜居乡村”建设等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种养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把政府单个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下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工程建设项目,承包给村集体组织,增加村集体收入。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各村山林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桑蚕、油茶、中草药、红顶蕉、八角和肉牛、生猪等“5+2”特色种养产业,使村集体通过投入分红或直接经营等方式实现增收。结合基层党建活动开展,找准“边关党旗红”工程、“一引三带”工程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最佳契合点,发挥好每年250万元的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村集体互促共赢。
“八种模式”,破除增收难题。该县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逐步形成了通过村民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8种有效模式。物业租赁型,如城厢镇弄底村通过建设养猪场出租,每年获得租金2万元以上。村企合作型,目前有9个贫困村集体通过委托县开投公司经营的方式,均获得分红1万多元。服务创收型,如百合乡清华村通过蚕茧代购和化肥代销,每年收入10万余元。项目带动型,如百省乡那翁村通过承接清洁乡村“三改”和村屯保洁等项目,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产业带动型,如坡荷乡弄耀村投资220万元建设姬松茸产业示范园,每年获得收入9万元左右。社会帮扶型,如通过整合深圳龙岗对口帮扶资金和该县涉农资金4000万元,建设那坡县深圳对口帮扶生态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全县59个贫困村每村每年可获得4万元左右的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资金撬动型,如整合涉农资金1000万元,为15个贫困村各建设1个养殖场,各村每年按政府投入的5%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全县59个贫困村每村投入10万元至30万元建设光伏项目,每个村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至2万元。电商带动型,如借助电商企业融晟平台投资有限公司的优势,村集体通过整体托管、资金合作和业务合作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全县村集体与电商企业正式签约率为90%。这8种增收模式中,不少村是“多类型共存、多条腿走路”,为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