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者浪乡么窝村扶贫攻坚纪实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18-03-29 06:43 点击:5792

高山旱地变桑园——隆林者浪乡么窝村扶贫攻坚纪实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徐顺东 通讯员 林 斌 韦珺儒

阳春三月,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山地里,大片桑树林抽芽吐绿。曾经,这里仅种植玉米或者干脆撂荒;如今,这片土地承载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么窝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314户1476人,山高路远,建档立卡识别时有贫困户107户499人,贫困发生率为33.8%。

2016年,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对口帮扶么窝村,这片土地渐渐发生了变化。

A   

完善设施:游子不识新村貌

“家乡这两年变化太大,我都快认不出家门了。”3月27日,村民熊胜成说,他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每次回来的感觉都不一样。

么窝村位于高山地带,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发展的短板。2016年初,该村9个自然屯只有一个屯通水泥硬化路,全村75%农户半年以上没有安全饮用水,村委办公场所也十分简陋。“政协办公厅帮扶我们,我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修路。”村主任陶胜明说。

在后援单位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温国静积极申请资金,跟踪工程进度。如今,该村共投入131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条近20公里的通村、通屯道路全面开工建设;37个地头水池和145个家庭水柜投入使用;投资135万元的么窝村新教学楼落成;投资103万元的么窝村委办公楼拔地而起;34户贫困户完成了危旧房改造和重建。

B   

规划产业:种桑养蚕致富快

与全国所有贫困村一样,么窝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在外面打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

发展产业,既要考虑市场因素,又要兼顾当地群众的接受程度。么窝村曾经两次规模发展种植业,均以失败告终,村民蒙受损失,对发展新产业没有激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如何破题?

在经过养殖土鸡等初步探索尝试之后,自治区政协办公厅相关人员继续深入隆林调研分析,最终与村民一起选定了种桑养蚕产业。

2017年初,么窝村第一批村民11人参与种桑养蚕,发展桑园面积39亩。工作队和县蚕业站工作人员隔三岔五进村入户,特别是养蚕的时候,几乎天天蹲在农户家中,现场悉心指导,直到9月最后一批蚕结茧。“当年种当年收,头一年就养蚕5批,赚了9400元。”熊文龙说,他种桑8亩,今年增加到20亩。

如今,么窝村已被该县列入种桑养蚕产业示范基地,还获得了深圳市对口帮扶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同时,县蚕茧龙头企业——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也加入到么窝村桑蚕扶贫产业发展当中。据了解,今年初,该村已完成种桑养蚕面积300亩,计划到年底,全村种桑面积超500亩,占耕地总面积70%以上。

C   

发展教育:苗山网上学英语

扶智和扶志,要有教育保证。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帮扶么窝两年,为这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

么窝小学有221名师生,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孩子从未走出过大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渴望。“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成为不少孩子的梦想。

2016年7月,驻村第一书记策划组织了“关爱山区儿童,感怀党恩在行动——隆林么窝村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南宁”主题交流活动。3天时间里,38名师生参观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动物园,并在广西大学、南宁市十四中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在第一书记牵头下,两个美国孩子到么窝村体验农村生活10天。美国孩子与么窝村孩子一起交流英语、苗语。

安装了多媒体教室、配置了课桌椅、解决了网络经费……如今,么窝小学软硬件都得到了改善。

2017年12月5日,么窝小学远程英语课正式开讲。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每周有两节英语课,由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小老师,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远程课堂教学。“这有效解决了我校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么窝小学校长韦成业说。

第一书记还引来独立团百寿山基地公益组织的帮扶。独立团与么窝村达成初步意向,成立么窝村爱心公益基金,帮助68户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就业。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