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绣球:流传千年的爱情使者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靖西政府网 2013-12-03 11:34:34 点击:19402

夜深了,煤油灯仍微弱地亮着,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的黄肖琴用双脚夹住灯,手里拿着针线忙乎着。孩子们已沉睡了,还发出了呢喃的梦呓声。为赚些手工费养家糊口,黄肖琴揉了揉眼睛,继续赶工。

数十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如今已是2013年初冬,黄肖琴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头发花白的她,仍趴在凳子上为一个定制的大绣球做堆绣。栩栩如生的鱼儿仿佛在水中游动,可爱活泼的鸟儿犹如在枝头鸣叫,腾云驾雾的凤凰风姿绰约。

黄肖琴,只是广西靖西县成千上万妇女的一个缩影。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在当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近日,记者走进靖西,探访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制作方法的绣球等工艺。目前,这些民间工艺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铁木编线架已经传了4代人
这段长20多厘米的编线也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工夫制作
姿态各异的龙凤呈祥图案
 

探访篇

传统手工绣球订单不断

年轻的时候,做绣球会被人说“风流头”,想做绣球还得偷偷做。如今做绣球,是被人尊崇的民族传统工艺,手头订单不断。广西靖西县黄肖琴,因心灵手巧、手工一流,成了远近有名的绣球工艺传承人。

这几天,黄肖琴正在忙着制作参加比赛的绣球。近年来,随着绣球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她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由于年纪大了忙不过来,她有时还会叫上女儿和孙女帮忙,屋里随处可见有制作绣球的纸片、布片、线头和已经做好的绣球。

绣球色彩鲜艳、花样精美,通常会绣一些龙、凤、仙鹤、花朵等代表吉祥、长寿和富贵的图案。黄肖琴说,过几天她要参加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这次准备的是“龙凤呈祥”的大绣球,需要30瓣绣片拼接而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0条造型各异的龙和凤。

目前,靖西县能制作绣球的老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作为为数不多的技术超绝的老艺人,黄肖琴有着很少有人会的堆绣技艺,更是令人称绝。堆绣绣球是壮族刺绣手艺中工艺最复杂也最独特的一种方式,立体感比普通的刺绣、织绣等好得多,难度也很大。

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是绣球中的极品。

一个绣球价值5000元

黄肖琴首先要用一个编线架将几股线编成一股线。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架子,它是铁木做成的,已经传了四代人,使用的寿命已超过百年,黄肖琴小时候就看到她的奶奶用来编过线。编线架的表层已是千疮百孔,被柔软的线头长久地摩擦,留下了很多的痕迹。

丝线编好后,再用针线在绣球片上堆绣。制作一瓣绣球片,一个专业的艺人也要花两天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一个绣球需要12瓣来拼接成,那么,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一个绣球就需要一个艺人花一个月的时间制作。

“想图案都要想破头了!”黄肖琴说,她每天闭上眼睛就在想这些图案,既要构思造型,还要构思用什么样的色彩和绣法来表现。构思好后还不能马上开始绣,需要先挑选合适颜色的细丝线来编线,然后用这些编线进行堆绣,一天也只能编3米长。而眼前这个为参加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制作的30瓣绣球,需要耗时两个多月才能制作完成,市场价格至少5000元。

绣球成旅游景点热卖品

靖西产绣球,以新靖镇旧州村为多,称为“绣球之乡”。记者在旧州村看到,这里是清一色古老的砖瓦房,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青石板路将外来的客人引领到了村民家,在一栋民房内,三四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壮族女子在忙乎着,一个小姑娘负责贴着绸布,两个中年妇女坐在板凳上在球瓣上绣花。篮子里放着一串已经制作好的绣球,五彩斑斓、色彩鲜艳,很是漂亮。
  “这些都是有人订做,送去旅游景点给游客做纪念价值的。”一名年纪最长的妇女告诉记者,做绣球要先贴布壳,将各种颜色绸布先贴好,然后用剪刀剪成一瓣瓣,再在球瓣上画上图案,用针线绣好后,将一瓣瓣粘连成一个球状,然后缀以珠子、流苏,一个绣球才算大功告成。

当被问到做绣球难不难学时,小姑娘们抿着嘴巴笑着说,因为从小就看老一辈做这东西了,所以就在一边做着玩,做着做着就会了。

由于当地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被称为“广西绣球之上品”。靖西曾做过超大绣球供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也为迎接港澳回归制作了直径达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绣球,如今已是名扬海内外。

作为壮族特色手工艺品,绣球成了旅游景点的热卖品,或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礼。每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绣球都是抢手货。

解密篇

“定情信物”诞生已有1000多年

靖西的绣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工艺,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的绣球是最精美的。

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

大致意思是说,每逢春节或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现在,绣球成了广西壮乡的吉祥物,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也慢慢地成为居民家庭中最漂亮的装饰品。

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全村仍近1000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十多万只,成为旧州壮族民众的主要生产产业之一。

绣球刻印着制作者的感情和喜好

靖西县壮锦厂,2011年10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厂里,随处可见到成袋的绣球,有挂在手机上的小绣球,有挂在脖子上的中绣球,也有挂在家中的大绣球。

绣球,可不只是一个精美的手工作品。作为定情信物,上面绣的是壮族姑娘的美好愿望。黄肖琴小时候就看到村里的年轻女孩在偷偷做绣球,耳濡目染之下,她没有专门去学习就会做绣球。

黄肖琴介绍说,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以前的绣球大多为12瓣,现在有的绣球是16瓣,有的是32瓣或更多。做一个绣球要花许多工夫,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图案。她一般在上面任意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就着图案来用丝线绣上去。可以说,每一个绣球的诞生,都刻印上了制作者的感情和喜好。

现在的绣球,已不再局限于“定情信物”,在靖西壮锦厂和旧州民间艺人的共同带动下,壮族绣球成为一种可以销售的旅游商品。

传说篇

关于绣球,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800多年前的靖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诚实、勤劳、勇敢,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美丽善良的阿秀,也深深地爱上了阿弟。

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誓死不从。得知阿秀爱着邻村的阿弟时,恶少为了让阿秀死心,便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

得知这个消息,阿秀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之后她开始为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到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

当阿秀到牢狱里将绣球挂到阿弟的脖子上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来到了一个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绣球成了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定情信物。
 

责任编辑:许冰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