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脐橙价格行情 2017年我县脐橙价格走势较之往年,波动较大,总体价格水平呈低迷态势,前中期市场零售均价为3元/斤,上年为4元/斤,同比下降25%;后期因受诸多因素影响,果价持续走低,甚至低至1.5-2元/斤,出现产品滞销。具体价格如下表(以品质、品种为监测对象): 2017年脐橙价格监测表(以品质为依据)
月 份 精品果 一级果 二级果 三级果 零售均价 (元/斤) 零售均价 (元/斤) 零售均价 (元/斤) 零售均价 (元/斤) 11月份 4.5 4 3.5 3 12月份 4 3.5 3 2.5 次年 1月份 3.5 3 2.5 2
以品质优劣为依据,价格呈现差异化特点,各等次果相差在0.5元/斤区间,并逐月下降。
2017年脐橙价格监测表(以品种为依据)
品种 |
纽荷尔脐橙(黄肉脐橙) |
卡拉卡拉脐橙(红肉脐橙) |
11月份 |
4-5元/斤 |
7-8元/斤 |
12月份 |
3-3.5元/斤 |
5-6元/斤 |
次年1月份 |
2-3元/斤 |
4.5-5元/斤 |
品种不同,价格不同。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县以推广纽荷尔脐橙为主,价格低于红肉脐橙,平均价格在3-3.5元/斤;红肉脐橙还未形成规模,主要为少数果农自行试种,种植成本比黄肉脐橙高,市面产量低,价格偏高于黄肉脐橙,平均价格在5-5.5元/斤。
二、影响脐橙价格因素综合分析
近年来我县严格脐橙管护,推行统一上市日制度,确保脐橙成熟度和果品绿色安全,但从价格监测数据分析,脐橙品种、品质以及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价格的涨跌,主要表现为:
(一)脐橙产量决定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价格。
2017年,全县累计脐橙栽培面积8.5万亩,比上年新增0.5万亩,增长6.25%;投产面积4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增长14.29%;总产量3万吨,比上年增产0.7万吨,增长30.43%。2017年平均亩产约2100公斤,产值约8000万元。全县共建有10个脐橙高产示范园基地,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社15家,种植农户1.8万户,年产量已占百色市的80%以上。
脐橙产量逐年增长满足了市场供求平衡,货源充足,前期上市价格虽略高,但达到果期成熟鼎盛期时,价格逐步回落,基本稳定在3-3.5元/斤,比上年同期价格相差1-1.5元/斤,下降22%-25%。后期果量依然大大满足所求之需,甚至过剩,果农及其他商贩急于出售,导致脐橙价格以逐月下降0.5元/斤的趋势持续低走。
(二)气候因素无法抗拒,果品降低,进而影响价格。
一是受降雨量过多影响,持续性阴雨天气较长,果实水分虽多,但因吸收阳光不充足,导致果肉甜度不够,不够结实,造成品质下降,价格走低。二是盛果时期正处在冬季,2017年年底至次年元月初因受冰冻寒潮较长时期的影响,果农不能及时摘果出售,挂果果面光泽暗沉,较之往年橙黄油亮的外表,脐橙外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普遍果面呈现了“包公脸”,优等果变成次等果,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消费大众更愿意购买价格略低的持3-3.5元/斤的中档果,中档果交易量占上风,导致总体量齐跌。
(三)病虫害损害产品,进而影响价格。
一方面,通过对我县都安、燕峒及足荣脐橙示范性基地、种植大户、合作社的走访了解,2017年脐橙种植覆盖面虽比上年广,但受诸多自然因素影响,产量虽有,但未能推向市场,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的挂果果园染上黄龙病,直接毁灭果农全年收成,一年辛苦一场空,加之防护管护技术薄弱,导致无病新区变成病区,生产成本倍增,且受灾区内较长一段时期不宜再栽培果树,农民增收大大下降,甚至亏损,进而导致价格走低。另一方面,病虫害影响了大众的购销心理,市场下行压力大,需求量下降,消费额减少,外商走货慢收货不积极,进而价格走低。
(四)销售渠道多元化,进而影响脐橙购销价格。
脐橙销售向多样化模式发展,主要以果农自主开园营销、商贩设摊买卖为主,同时推进农业触网,推动网络营销,除了大力扶持脐橙龙头企业开展网络销售外,积极为网店微店提供全方位支持,实现德保脐橙网店达200多家。以零售散装、批量批发以及固定包装等销至广大需求者。
据了解,批发市场今年平均收购价格为2.5元/斤,与去年平均收购价格3.2元/斤相比下降21.88%;电商今年平均销售价格为6元/斤,与去年平均销售价格8元/斤相比下降了25%;水果摊点销售价格区间较为分散,根据品种及品质的不同,零售价格从3元至4元/斤不等。
(五)脐橙市场竞争压力大,加之我县加工产业滞后,产能过剩,影响价格走低。
一是每年11月-12月始脐橙成熟上市期,全国各地也有知名特色脐橙,如富川脐橙、赣南脐橙、顺昌红肉脐橙等同期竞相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我县脐橙市场受到了冲击,商家竞相降价销售;二是我县目前无引进加工企业,未带动脐橙产业链的发展,脐橙回收率低,利用率低,没有引进技术有效将鲜橙榨成鲜橙汁成品,导致产品过剩滞销,价格低迷。
(六)果农、电商研判形势有偏差,达不到预期目标值,产品过剩,导致价格持续走低。
近几年,我县将农业发展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拉动经济发展。脐橙成熟上市期正逢我县红枫旅游月,按照惯例,往年12月份脐橙价格因外来旅客量大,走量增大,进而价格小幅上涨,优等果最高零售价可达5.5元/斤,中档果最高零售价可达4.5元/斤。因果农、电商前期研判形势有偏差,套袋延期上市或贮藏囤货过多,加之2017年受诸多不可预见性不利因素的影响,果品比往年差,品质得不到保证,烂果率偏高,顾客购买率低,重复消费少,无法如期销售,产品滞销,果农收益增幅不大,导致价格一度走低,低至1.5元/斤,无人购买。
三、脐橙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链短。
通过对我县的脐橙基地调查数据情况来看,脐橙产业初具规模,如果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发展前景看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展后劲不足,与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他发达地区脐橙发展情况相比较,其产业规模、管理水平、产业加工等都相差甚远。
(二)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目前我县经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后,再投放市场的果品占比少,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网袋、编织袋等粗包装,基本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脐橙产品商品化处理率低,导致附加价值不高。
(三)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果园缺乏较完善的灌溉、排涝、防风、防冻和植保等配套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灌溉设备和道路条件逐渐老化,土壤结板老化,也是令广大果农最头疼的事情。加上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病虫害预警机制不系统,造成生产过程中的滞后性和低效率、高消耗。
(四)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任务重。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属国际检疫性对象。2017年,我县柑橘黄龙病来势很快,已严重威胁脐橙产业安全,目前很多果农,尤其是一些小户、散户对柑橘黄龙病危害性认识不够、无防控意识,给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带来十分严峻的影响。
四、对提高我县脐橙产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价格监测职能,延伸价格信息服务。
将脐橙监测分析作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和发布制度,通过开展专题调研、集中研讨等途径,掌握脐橙生产、销售、价格及收益情况,将监测数据“仅供参考”作用转向公开引导果农生产和大众消费,减少盲目投资。积极加强部门合作,通过各展所长,努力为经营者掌握市场动态,引进科学技术,制定产业调整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切实抓好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工作。
黄龙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是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黄龙病防控工作的支持力度,调动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到黄龙病防控工作中来。二要坚持“防治木虱、砍除病树、种植无病毒苗木”的技术路线,全面落实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措施;三是要健全防控长效机制。
(三)加强脐橙栽培技术管护指导。
建议政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农户们讲解脐橙的除草、施肥、防治虫害、修剪等技术,技术人员亲自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并解答果农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让果农们真正学到先进、科学的管理和修剪技术,为发展经济林果园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产业。
改变分散种养的种植经营模式,依托脐橙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利用起来,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市场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引入果业企业和现代物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发展,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调动农户种脐橙的积极性,提高脐橙产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形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效益。
(五)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升加工物流产业,改变营销策略。
一是立足于扶贫,促进脐橙产业发展,延伸脐橙产业链,推动德保脐橙产业形成具有规模的脐橙鲜食产业基地。二是通过发展脐橙产业中的采后加工物流产业,形成“采收-清洗-打蜡-包装-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提升脐橙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营销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可采取分类销售不同等次的果品,薄利多销从而提高销售量,逐步掌握脐橙价格话语权,促进果农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