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陈仁宝 农玉箫 走进德保县巴头乡多喜村,崭新明亮的村部办公楼立在村口,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通村达户,整齐漂亮的民房错落有致。看到这些变化,该村村民许宜官高兴地说:“这都是村支部书记农采车带领村民做的。你别看我们农书记是个女的,为老百姓办事果断,选这样的人当书记,我们都放心。” 初见农彩车,利落的短发,精瘦的身材,说起话来谦逊腼腆。但这个娇小的“女书记”,在全县上下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基层党员“领头羊”的作用。几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村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齐全,户户有电视看,网络、通讯全覆盖,因地制宜发展黑猪、桑蚕、猫豆等特色产业促农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破壳发展”。2017年,全村脱贫摘帽。 上任伊始,群众不理解更不配合 2014年9月,农彩车当选多喜村村支书。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当选的农彩车一心想要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多喜村一直以来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鸡、鸭等为主,散养散种只能自给自足,难以形成产业化。结合多喜村的自然条件,农彩车与村“两委”班子通过考察研究,决定动员群众发展桑蚕、猫豆等特色产业。 由于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有少数的留守老人在家,劳动力匮乏。且群众思想保守顽固,没有产业意识,认定了村里的土壤种不出什么“产业”来,不论农彩车和村干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部分群众还是“无动于衷”。 “村里的老人都说我们这个地能种个玉米就不错了,所以在动员时,群众基本上是不理解更不配合,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劝你放弃发展产业的念头。”农彩车很无奈,既然劝说的希望渺茫,那就转变方式。“口头动员不行,那我们就先带个头,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一定就能带动起来的。”农彩车说干就干。 以身试业,勇当产业发展第一人 2014年11月,农彩车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脐橙35亩,还特地向县里的脐橙种植大户学习护理的经验和技术。但由于缺水,35亩的脐橙不仅让她血本无归,5万块的投资成本也打了“水漂”。 “脐橙不行,那就想别的出路,既然开了头,就不能轻易认输,群众都看着你呢。”农彩车的丈夫鼓励她说。 2016年,德保县大力推广种桑养蚕。除了组织外出学习种养技术、引进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外,还补贴蚕房建设150元/㎡。农彩车抓住这次机会,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蚕房,种了15亩桑树。这一次,她的“蚕宝宝”没有让她失望,4张蚕让她净赚了1万多元。2017年,她又扩种了20亩桑树,种桑养蚕收入7.5万元。 农彩车种桑养蚕赚钱了,群众看在眼里,不用动员,纷纷的就跟着种起来。 “去年,我在农书记的指导下,种了15亩桑园,养了2张蚕,卖了1批蚕茧,收入3000元。还开荒套种猫豆10多亩,收入1万多。”村民农明英如是说。 “今年我也种20亩桑树,学农书记做带富群众的表率。”该村老党员陆国法如是说,在农彩车的影响下,今年又有9个农户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桑树100多亩。 规模产业,载民驶向致富“快车道” 为了形成产业规模化,确保农民稳产增收,农彩车与村“两委”班子决定采取“示范基地+包片入社”发展模式,动员农户负责种植,由基地统一管护和销售,形成产业连片式种养。 目前,该村已建立了100亩的桑树连片种植示范基地,项目投入23万元,辐射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屯发展种桑养蚕800多亩。并利用县里的产业扶持资金建设猫豆产业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发展猫豆1000亩。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引进龙头企业共建黑猪养殖小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村民合作社统一经营,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定期分红”的运作形式,大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养殖小区每年上缴村民合作社用于基地建设的土地租金5万元,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每年获得分红2000元, 实现公司、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