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发展产业“三结合” 群众获增收受欢迎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百色新闻网 2018-11-21 10:53:24 点击:11902

    百色新闻网靖西11月21日(通讯员 岑红常)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确保贫困群众有一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靖西市在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组织实施发展产业“三结合”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实现了“产业得发展、群众获增收”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村群众脱贫增收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年初以来,该市投入资金2.3亿元,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9个,推动全市种植烤烟、桑蚕、水果和养殖等“三种一养”特色产业。据统计,今年该市发展烤烟6.2万亩,产值2.2亿元,755户贫困户发展烤烟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烤烟规模、质量和效益连续14年稳居全区第一位;种植桑园面积14.7万亩,产值1.8亿元,覆盖贫困户4607户;种植水果面积16.5万亩,产值1.4亿元,覆盖贫困户6109户;生猪养殖15万头,覆盖贫困户9976户。目前,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闻到果香、屯屯听到猪叫、户户看到蚕爬等形情,“三种一养”已成为该市农民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发展产业”相结合。以“村民合作社为主导、发展产业为核心、构建利益共同体为方向”的发展思路,运用市场化方式,以股份合作公司为平台,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组织机构上,市乡村三级都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办公室,解决村集体经济无人抓的问题。在资金投入上,注册成立3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政府安排资金2000万元,撬动银行放贷2亿元,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原始资金注入问题。同时,整合扶贫资金4000万元,安排脱贫村每村10万元资金,参与企业入股分红或委托经营,每年获得分红1万元。在项目选择上,除发展光伏项目、入股公司和大户外,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承接社会化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小工程,增强村民参与度。在发展模式上,创新“村集体+N”发展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果乐乡大有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建成大有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基地,年获利近20万元;湖润镇新灵村发挥毗邻通灵大峡谷景区景点优势,村民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现金入股,集资兴建“念八部落”休闲农家乐,年获利10万多元等。在企业带动上,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如广西鑫晟茧丝绸有限公司委托村集体代收鲜茧和负责鲜茧市场管理等服务,每销售1斤蚕茧给予每个村集体0.25元劳务费,没有外流的外加每斤0.1元奖励;靖西烟草公司将年10%的烤烟特产税259.8万元返还种烟村村集体,作为村集体参与宣传发动、组织生产、协调服务的综合收入,用于投入再生产、发展公共事业、补贴办公经费等;广西扬翔股份公司在龙临镇念浩村、果乐乡大有村、渠洋镇安隆村建立3个生态养殖小区,涵盖34个贫困村生猪养殖项目,通过保底分红方式实现收益。目前,全市29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为1169.28万元,有243个村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村干部待遇提高与发展产业”相结合。为提高村干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对村集体公司实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分开的运作方式,由村干部参与监管,聘请能人具体管理经营。经营者以“底薪+提成”的方式计算劳动报酬。明确村集体经济收入扣除经营成本后的净利润按照3:3:4原则进行分配:即划出3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办公经费,划出30%作为村干部绩效奖励,剩余4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扩大再生产,让村干部从发展村集体经济中获利。同时,安排20万元为村干部购买商业综合保险,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给予年度优秀村干部享受相当副科级领导年终绩效奖励等,激发村干部创业,带头示范发展产业工作热情。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