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绣球 织就扶贫大车间——刘昌磊的电商扶贫之路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百色新闻网 2018-12-06 11:34:39 点击:32451

    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赵统宇

    她站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的领奖台上,双手捧着奖牌,满面笑容。

    她就是王秀芬,一位与绣球一见钟情的女子,她的丈夫叫刘昌磊,是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4年2月,刘昌磊出生在山东聊城农村的一个残疾人家庭。2009年底,经熟人介绍,来到靖西信发铝工作,逐渐还清了助学贷款,治好了他父亲一只残疾的眼睛,买房结婚,小两口过上了边境小城安逸稳定的生活。

    图为刘昌磊在引导顾客选购绣球

    提起刘昌磊夫妇跟绣球的缘,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多年前的一天,刘昌磊带着妻子到旧州游玩,妻子对旧州的手工艺品绣球爱不释手。看在妻子喜欢的份上,当天,刘昌磊给妻子买了两个绣球带回家。此后,两人在一起聊天,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话题转到绣球中去。一闲下来,妻子便找来针线学做绣球。都说“爱乌及屋”,刘昌磊就是这样的人,为了支持妻子的爱好,利用自己专业特长,设计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网店,专门将妻子制做的绣球在网上销售。  

    图为刘昌磊爱人王秀芬在刺绣

    由于靖西绣球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神秘的色彩,网店开设没多久便小有订单,刚开始妻子的“库存”还能应付市场需求,但随着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库存”没多久就被掏空了。因为绣球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非常繁杂,一个十多元的绣球就要花四五天时间才能完成,心灵手巧的妻子紧赶慢赶也无法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满足订单需求,刘昌磊当起了绣球的“媒人”,在靖西绣球发源地——旧州走家串户收购绣球,暂时缓解了供不应求这个瓶颈。

    2013年11月11日,刘昌磊辞去了工矿企业优厚报酬的工作,拿出全部家当及亲朋筹借的10万元注册了全国唯一一家以绣球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靖西县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

    新时代“互联网+”给电商插上了翅膀,而国家电商扶持政策跟刘昌磊的事业擦出了火花。2015年,靖西市获得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基础建设得到了健全。刘昌磊的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入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借助政府品牌培育和策划宣传,加上刘昌磊本人积极参与各种展销活动,一时间,绣球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2016、2017年,刘昌磊有幸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和参加“花山岩画”土耳其申遗等大型活动。绣球还被当做纪念品先后送给泰国诗琳通公主、姚明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深受各界贵宾的喜爱。

    图为绣蕴坊展厅

    图为绣蕴坊一角 

    从“小黑屋”搬到宽敞明亮的大厂房,工作环境和空间得到了质的转变,给了刘昌磊夫妇大施拳脚的机会,公司的发展有了广阔的前景。绣球产品除了远销国内以外,还销往菲律宾、文莱、美国、泰国等地,销售量也逐年增长,2017年销售额14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突破200万元。绣球通过走出靖西,价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30%左右。

    “饮水思源”,刘昌磊在利用靖西民族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不忘回报靖西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实施电商与扶贫精准对接,投身扶贫攻坚战,订单向贫困户倾斜。为了让贫困户所做的绣球质量达标,刘昌磊利用公共服务中心培训室开展了3次培训参训65人,不下200次带着妻子到贫困户家中鼓励她们制作绣球,手把手教他们制作绣球。如今,绣蕴坊每天吸纳5名绣娘,还跟旧州、金龙、东利、贺峒等多个村3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签下订单,实现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在刘昌磊夫妇的苦心经营下,绣球销路得到了拓宽,无形中推动了靖西绣球市场蓬勃发展,让旧州一带1500多位(其中200多人是建档立卡户)村民重拾旧计,在幽静的旧州山水间织就自己美好的前程。

    近年来,刘昌磊的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靖西绣球”形象代言人、靖西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百色市“十佳电商”、百色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广西自治区“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刘昌磊也被靖西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靖西十大杰出青年”,其爱人制作的堆绣绣球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18年11月参加2018年广西首届“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妇女劳动技能大赛刺绣项目获得第二名,2018年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被定为“扶贫车间”。

    “在扶贫的过程中与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逢年过节阿婆们送的粽子、糍粑等经常塞满家里的冰箱,让我感觉很踏实很快乐,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将跟妻子一起努力经营这份事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手工产业,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当笔者问及扶贫感受时,憨厚的刘昌磊如是说。

    相信刘昌磊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和他的妻子,带着一身荣誉和“扶贫车间”称号,快乐的坚持下去,带动更多的人织就出更大的天地。

    图为绣蕴坊一角 

    图为参加刘昌磊刺绣培训班的学员们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