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磊,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妻子王秀芬,是一位与绣球一见钟情的女子。刘昌磊夫妇与绣球的缘分,缘起多年前的一次旧州之行,旧州的手工艺品绣球让妻子王秀芬爱不释手。从那时起,心灵手巧的王秀芬一闲下来,便找来针线学做绣球。刘昌磊为了支持妻子的爱好,开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网店,将妻子做的绣球放到网上销售。
网店开张没多久,色彩绚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靖西绣球便吸引来订单,刚开始妻子的“库存”还能应付市场需求,但随着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库存”没多久就被掏空了。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工艺繁杂,一个十多元的绣球得花四五天时间才能完成,妻子紧赶慢赶也无法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满足订单需求,刘昌磊当起了绣球的“媒人”,到绣球发源地——旧州走家串户收购绣球,暂时缓解了供不应求这个难题。
绣球事业越滚越大,2013年11月,刘昌磊辞去了工矿企业优厚报酬的工作,拿出全部家当及亲朋筹借的10万元注册了全国唯一一家以绣球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靖西县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2015年,新时代“互联网+”给电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趁着国家电商扶持政策的东风,刘昌磊的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入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借助政府品牌培育和个人宣传展销策略,其绣球产品名声远扬,销售量也逐年增长,2017年销售额14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突破200万元大关。
“饮水思源”,刘昌磊利用绣球成就自己事业的同时,积极响应号召,实施电商与扶贫精准对接,投身扶贫攻坚战,订单向贫困户倾斜,为贫困户提供专业培训,并多次与妻子到贫困户家中手把手教他们制作绣球。目前,被定为“扶贫车间”的绣蕴坊已经跟旧州、金龙、东利、贺峒等地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下订单,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约6000元,并有力推动了靖西绣球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辐射带动旧州一带千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靖西市商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