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尚飞(右)帮助蚕农收割桑叶。杨雪佳摄
图为李尚飞(右)与工作队员调研村里的水渠建设情况。农玉箫摄
图为李尚飞正在村部填写村情台账资料。杨雪佳摄
广西新闻网德保4月10日讯(通讯员 陈仁宝 杨雪佳 农玉箫)田间地头,邻里村户,常见一位博士的身影忙碌穿梭着,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书记”。
李尚飞,河南上蔡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是岩土工程专业博士。2017年,通过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来到百色市住建局工作。2018年3月,派驻德保县都安乡坡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李尚飞带领村民发展桑蚕产业,修建蓄水池、水渠等,改善人居环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短短一年时间便让这个毫不起眼的贫困村大放异彩,村民们都说这个“博士书记”帮扶工作“三度”不简单。
发展产业“有深度”
德保县都安乡坡那村,全村共有贫困户210户789人,耕地面积多为旱地,村里的主要产业为桑蚕,但产业薄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经过走访调查,李尚飞意识到技术和模式是制约桑蚕产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为了提高种养技术,李尚飞积极与县里的科技局沟通联系,组织村里的蚕农积极参加桑蚕种养培训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尚飞到南宁市邕宁区种桑养蚕基地参观学习,看到基地“标准化蚕房建设+蚕茧深加工+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很是动心。但了解到一个标准化蚕房的建设需要上百万元,当时李尚飞心里就凉了半截。有什么办法能使蚕房的建设标准化且预算降到最低呢?李尚飞一边与南宁市邕宁区蚕茧基地沟通学习,一边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听说隔壁隆桑镇建起符合当地实际的标准化蚕房,他又带着几名村干到隆桑镇参观学习,最后将蚕房的标准化建设预算降到了每个15-16万元。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土地流转,计划先建两个标准化蚕房,每个占地50亩,后期可以将标准化蚕房出租给致富能人,实现集体经济、蚕农、贫困户三方盈利。”对于下一步的计划,李尚飞有着自己的打算。
入户帮扶“有温度”
“李书记,是一位好书记,没有架子,热心肠,可帮了我大忙了。”说起李尚飞,村民凌赵康感激地说。
凌赵康是村里的桑蚕养殖户,去年种了40亩的桑园和6张蚕茧,刚开始,春季蚕养得很好,也顺利结了丝,获得了近万元的收益,但到了7月份的时候,凌赵康发现,自己养的蚕宝宝不太爱吃桑叶,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副蔫蔫的样子,到后来,蚕宝宝死了大半,把他给急坏了。
“听说村里来了个博士书记,就找他去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凌赵康找到了李尚飞,李尚飞听完凌赵康的情况后,立刻请来了县里的科技员帮忙“诊断问病”。在科技员的帮助下,凌赵康找到蚕宝宝生病的原因并掌握了如何防治的有效办法。
帮扶成效“有精度”
“每到枯水期,多命屯、多满屯、新屯等8个屯都会陷入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陇章屯陆正河因其为单人独户,申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单人户型已经没有,再申请危改房……”在李尚飞的驻村笔记本里,记录着村里的情况以及很多村民的家庭情况。只有对村里的致困原因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实施精准的扶贫措施。
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李尚飞平时就研读各种文件资料,最大限度为村里争取项目建设,努力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坡那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1.7万元,完成了百农、多命、多满、足盎、陇隆、陇桑等6个屯的巷道硬化工程,目前,坡那村15个自然屯全部实现巷道硬化;同时利用国土旱改水项目,维修汤利、坡那两个屯的蓄水池,修建汤利、坡那、新屯等屯的水渠;利用屯级道路硬化项目,建设了多麦屯后山通往陇桑屯3公里沙石路的硬化,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没有发展不好的村,只有没做到位的工作。”李尚飞踌躇满志地说,“下一步村里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乡亲们的精神生活,把坡那村打造成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