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荣”——记南坡乡“最美脱贫户”代表马荣文
内容有误(纠错联系) 来源:百色新闻网 2019-07-23 12:02:11 点击:30356

    □百色新闻网通讯员 林丽格 许忠留

    在脱贫道路上,他扎根故土,争做奋斗者,用粗糙的双手在山旮旯地里种下绿满乡村的桑园,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扎根乡亲,争做志愿者,付出的每一次心血都是内心对家乡的无私热爱;他扎根村里,争做示范者,使家里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最美脱贫户”;他就是靖西市南坡乡汤峒村坡龙屯的马荣文,石缝中克难攻坚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马荣文,54岁,家有3人,家庭2个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家种植玉米、养猪,劳作之余在村里收购一些废旧添补家用,勉强维持生计,2015年因小孩正读大学,学费生活费开支大,入不敷出,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穷则思变,适者生存!

    马荣文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他苦苦寻觅摆脱贫困的出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大山里扎根发展,在石缝中寻求致富道路,靠自己的努力走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2016年初,南坡乡大力动员发展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正为全家生计愁眉不展的马荣文,在帮扶干部的养蚕效益分析比对下,决定带领全家人种桑养蚕,利用寸田寸土,在石缝中种上桑苗。近年来,在各种惠民政策支持下,马荣文免费领取桑苗,获得蚕房补助、产业发展启动资金等补贴,大大减少了成本支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从最初5亩逐年扩大至2018年底的9亩,全年就养了20多张收入4万多元。

    不畏艰难,信念坚定!

    脱贫致富路上总有坎坷。在产业发展之初,由于不懂技术,马荣文因蚕病大面积发生而一度绝收,失去信心,曾有旁人劝其放弃的想法。但在他心底,始终更有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与奋发图强的决心!他的处境,就像脆弱的“蚕蛹”,困难犹如被银丝层层包围的“茧”,只要咬紧牙关坚持最后一关,冲破这窒息的“厚茧”,生活就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为此,当夜晚来临,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在灯下苦读技术书籍;烈日下,别人已在屋檐下乘凉,他依旧在桑园里挥汗如雨;饭点时,别人已享受美食,他还在蚕房里喂蚕,观察蚕儿吃食。为了提升技术水平,他不怕苦不怕累独自承揽下家中的一切农活,苦口婆心劝说老婆到乡里小蚕共育中心务工学技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凭借学到的技术和逐年积累下来的种桑养蚕的经验,他最终化茧成蝶!如今,他原先居住的木瓦房已改头换面,变成了通风透气的蚕房,住房则另择新址建起100平米左右的三层钢筋砖混房,并进行精装修,宽敞、明亮的房子成为该乡种桑养蚕的“蚕楼楼”代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致富不忘众乡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和熟知技术的蚕农,马荣文自身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忘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脱贫。在养蚕过程中,他注意到,大家虽然都是同一批次的蚕种,但有些人养出来就是效益不高,收入不稳定,甚至绝收。为此,疑惑的马文荣亲自去拜访查看,发现他们有的蚕房消毒不规范、蚕儿发生脓病多、桑园肥力不足、桑叶虫害多等多种不足,导致养蚕质量不太好,结茧率不高,卖不出好价钱。了解到情况后,他经常性的深入到乡亲们家里,给他们开展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乡亲们养蚕技能。在他的指导下,像李宏生、隆承神等为代表的乡亲们养蚕方法变得科学规范,养蚕的经济效益有了稳步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坡龙屯的乡亲们对种桑养蚕的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对未来美好小康生活越来越期待。

    马荣文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多年来,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一直追求精神上的贡献与付出。他有一身理发的本领,技艺精湛。每逢农闲或者节假日,他便在自家门前放上一把椅子和桌子,摆上理发工具,免费为村里的老老少少理发。正因如此,每当父老乡亲见到马荣文总是热情的叫他一声马师傅!有了乡亲们的鼓励和认可,才有了马文荣多年来志愿活动的坚守。

[原站阅读][举报内容] [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