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靖西县的自办电视节目都用普通话播送,仅能覆盖少数几万听得懂的群众,其他群众因听不懂普通话,不常看电视,电视机都蒙上一层灰。靖西电视台创办壮语电视栏目《五色糯》后,当地壮族群众一改往日情形,将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又纷纷打开电视机。 去年5月,靖西电视台在改版中创办了一档新栏目《五色糯》,栏目名取自靖西特色食物大香糯,意为“壮乡丰富多彩的生活”。《五色糯》用壮语播报,将民间故事、好人好事、壮话电影、壮乡戏曲、才艺展示和本地民歌搬上荧屏,每天播出3个小时(包括重播),烹制了一道文化
2013年9月16日上午,县民族局局长黄家恒带领局干部职工到我县壮锦厂开展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认真倾听该厂厂长李村灵关于该厂生产发展工作的情况汇报。 该厂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由县里为响应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于1956年组成绣织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专门从事壮锦生产和技工培训,是目前唯一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壮锦的厂家。经近50多年的发展,该厂已由原来单一生产逐步形成了集产品研发、旅游开发和技工培训为一体的企业。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壮锦展示厅400平方米。
自2013年7月下旬起,县地税局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实施了《广西地税网上税务局》(一期)项目(以下简称“网上税务局“)的推广应用工作。 “广西地税网上税务局”是集合税务登记、申报纳税、自行申报、涉税查询于一体的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将实现征纳双方的远程业务交流、双向互动;推广应用的范围包括:新登记纳税人、目前使用《广西地税远程申报系统》纳税人、零申报纳税人共三大类。 对纳税人而言,在纳税期内任何时间均可办理日常纳税申报等涉税事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其经营管理
县人民法院安装“点对点”执行指挥中心查控系统以来,积极发挥该系统优势开展执行工作。9月16日,该院以查控系统查询到被执行人黄氏完有银行存款,并依法予以扣划。这是该院运用“点对点”查控系统成功扣划首笔执行款。 申请人黄品抗与被执行人黄氏完于1999年3月结婚,婚后生有一男一女。2012年2月,黄氏完诉请与黄品抗离婚,法院依法判准双方离婚,两个小孩跟随黄品抗生活,由黄氏完每月支付两个小孩抚养费600元。但判决生后黄
在过去的2012年里,我镇宣传委员和各通讯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我镇发展工业、农业、旅游、口岸等特色经济和改善边境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积极采写新闻,为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宣传媒体撰写稿件,并在其中发表了不少宣传我镇的经济、政治、文
从中共靖西县委宣传部传来喜讯,我镇黄宾春同志荣获“2012年度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称号。黄春宾同志是我镇的宣传委员,一直以来他都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积极采写新闻,宣传我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的典型事迹,让各界人士更了解我镇,为推动我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关于开展企业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专项执法检查的通 知 靖安监管发〔2013〕38号 本局各股(室)、县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各生产经营单位: 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培训责任,推动安全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结合当前开展全县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和集中宣讲《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以下简称《决定》)活动的要求,根据百色市安监局《关于开展企业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专项执法
今年年初以来,我县安排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基层廉政文化书屋建设,努力打造廉政文化特色品牌,并借助这一个平台开展一系列读书思廉活动。目前,已建成38个基层廉政文化书屋,藏书量达3800余册。(发稿人:杨柳青 岑春桃) 图为同德乡罗果村群众在阅读廉政书籍。 责任编辑:许冰
9月12日,县纪委监察局组织全县91名纪检监察干部前往百色市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百色起义纪念馆)接受廉政教育。展厅里展出的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廉政风范以及郑培民等勤廉楷模的感人事迹让全体人员肃然起敬,胡长清、成克杰等贪腐典型的腐化行为,给全体参观人员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通过展览,深刻了解了邓小平领导的右江苏区廉政建设情况、中国共产党早期廉政实践和各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及国际反腐的有益做法。参观后,参观人员纷纷表示,廉政教育基地布局合理丰富、形式生动、内容深刻,对参观
2013年9月12日,县水果办派出工作组,对南坡乡今年新种的水果进行逐户验收。为了激励水果种植户,县技术人员对照新种水果验收方案,认真核实,逐项打分,对按照标准种植的农户,给予满分打分,未按照技术标准种植的农户,逐项扣分。大大激励广大种果农户。(黄文韬)